短评:重塑哪吒的,不是莲藕

来源:“东西问”微信公众号 1739529289261

神话故事里,太乙真人用莲藕重塑哪吒。现实生活中,又是什么将哪吒这一“老IP”重塑成“新顶流”呢?

据灯塔专业版最新数据,中国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总票房(含预售)于2月13日超百亿元。同时,该作品的豆瓣电影评分坐稳8.5,IMDb评分升至8.3,可谓票房口碑双丰收、国内海外皆关注。

神话故事里,太乙真人用莲藕重塑哪吒。现实生活中,又是什么将哪吒这一“老IP”重塑成“新顶流”呢?

最直观的,当属电影制作团队的“慢”。

2019年7月,《哪吒之魔童降世》惊艳上映,累计票房超50亿,成为当年中国电影市场的一匹黑马。按常理,哪吒的故事是现成的,观众的期待是热烈的,制作团队没理由不趁热打铁,延续热度。但这位颠覆观众想象的“哪吒”,从“降世”到“闹海”,却足足用了五年半时间。、

两千多天里,制作团队一直求新求变、不破不立。他们身上集中体现的是中国动画人的价值观——“突破想象力、突破自我、突破极限”。这种突破快不得,也正因慢下来、不焦躁、不急就,才有了影片中“每一股浪流都有灵魂,每一帧画面都充满生命”的震撼。

  ▲2月13日,北京一家影院内的《哪吒之魔童闹海》海报。(图片来自中新社)

最根本的,源自中国神话传说的“浪漫”。

哪吒的厉害,固然需依托风火轮、混天绫、乾坤圈,但更离不开“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精神。同样,卸下层层渲染和帧帧特效,经久不衰的中国神话故事,才是《哪吒》系列电影的基本盘。

神话传说,古已有之。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女娲抟土造人,这些故事历经朝代更迭不断丰富,随华人走向全球的脚步历久弥新。

有关哪吒的神话故事中,凝聚着中国神话传说的极致浪漫:有对自身命运不公的反叛,也有对黎民百姓福祉的承担;有“肚兜冲天鬏”下的赤子之心,也有报父母恩、重师徒情的仁义之性。

回望百年中国动画史,《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宝莲灯》等堪称经典,近年来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姜子牙》等都获不俗票房与口碑。这些的成功,无论是脱胎于早年间的木偶戏,还是搭乘中国电影工业崛起的东风,都基于一个逻辑:中国神话故事寓情于理的精妙内容,水墨丹青式的艺术表达,二者相融合,便是极致浪漫的中国式美学。这种美的历程,往往能唤起人的情感共鸣,超越国界、无问东西。

  ▲2月12日,辽宁沈阳玖伍文化城推出《哪吒之魔童闹海》相关的文化活动。图为小朋友在书城阅读《哪吒》系列漫画。(图片来自中新社)

最难得的,在于中华文化传统的“不傲慢”。

哪吒这一人物形象,堪称不同文明交融的“混血儿”。有研究认为,“哪吒”是佛教东传的产物,其汉语发音源自梵语“那吒俱伐罗”(Nalakūvara),是印度佛教护法神“那拏天”的音译简化,三太子的身份设定来自印度毗沙门天王第三子的佛教传说。另有观点认为,哪吒的原型是伊朗史诗《列王纪》所记载,古波斯祆教神话传说中的战神努扎尔(Nuzar)。从哪吒使用的法宝中,乾坤圈象征天地秩序,混天绫喻指混沌初开,风火轮暗合阴阳相生之道,是中国道家思想的具象化。

正所谓“红莲白藕青荷叶,三教原来是一家”,历经千百年,哪吒的形象和故事早已超越特定宗教,成为广泛存在于华人世界的信俗,影响一代又一代人,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与创新性。

  ▲2025年2月13日,民众在四川成都天府双子塔前拍照留念。当晚天府双子塔亮灯,庆祝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含预售)破100亿。(图片来自中新社)

如今,哪吒这一曾经“远在天边”的小战神,正以“近在眼前”的邻家“小神兽”形象,唤起越来越多海内外观众共鸣。他兼具“神性”与“人性”,让人感到“神秘”又“熟悉”。细品影片中的哪吒与敖丙,仿佛就是朋友家的孩子、就是你、就是我。因为这次重塑哪吒的,不是莲藕,而是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的诚意。(完)

作者/安英昭

责任编辑:向光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