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视野下,人形机器人越来越智能,中国智慧的下一步值得期待。
“具身智能”和“智能机器人”,作为新词首次出现在今年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报告提及,大力发展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及智能制造装备。
此前,中国政府网在公众号上传了视频《机器人群侠传》,全方位展示了中国在机器人领域的前沿成果。
视频末尾还提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这是机器人产业迎来上升期的一个信号。近期,中国人形机器人技术不断突破,在新赛道上抢占先机,且收获多个全球首例:室外连续攀爬134级阶梯、展现前空翻特技、自主站立控制技术、将完成半程马拉松比赛……
▲数十台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近日在浙江宁波前湾新区极氪5G智慧工厂亮相,开展多台、多场景、多任务人形机器人协同实训。(图片来自中新社)
2025年被视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业内专家认为,依托全产业链优势与庞大的内需市场,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在加速。
这也解释了为何在此前31个省区市召开的地方两会上,有29个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重点部署人工智能,有14个提出重点部署机器人产业。
值得注意的是,以“杭州六小龙”等为代表,民营企业充当了中国新一波科创潮的主力军。
2025年开年以来,国产大模型DeepSeek、人形机器人、国产动画电影《哪吒》等迸发出令世人瞩目的创新活力,这些创新成果大多来自民营企业。
▲2025年2月26日,浙江杭州市西湖区文创大会现场,哪吒装扮的人形机器人吸引民众。(图片来自中新社)
科创热也许定义了中国经济新动能的一种结构性变化,这种变化以生产者对传统文化的执着,以及面对产业革命时优先选择自主创新为特点。
除机器人领域,中国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新兴科技行业同样表现抢眼。据统计,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4500家,核心产业规模已接近6000亿元人民币,产业链覆盖上下游关键环节。
目前,中国国内有不少人形机器人企业已在探索面向家庭场景的应用。如,国际电工委员会正式发布由中国牵头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引发外媒关注。
随着应用场景的突破,人形机器人将在制造业、医疗、物流、消费等领域深度应用,特别是与制造业的结合,将实现人形机器人的快速迭代成熟。
▲2025年2月2日,海淀新春科技庙会上,机器人足球赛吸引市民游客观看。(图片来自中新社)
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人形机器人无论在核心技术、商业化进程还是伦理监管等方面,都面临着诸多挑战。同时,美国、日本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积极布局,也为中国企业增加了国际竞争压力。中国企业在技术创新、市场拓展和政策应对方面仍需采取积极策略。
环球视野下,人形机器人越来越智能,中国智慧的下一步值得期待。(完)
作者/王肃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