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评:科技发展与人权如何考量?

来源:中新社 1745114334000

当科技浪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世界,如何在科技发展中锚定人的主体性,既是文明传承的必然逻辑,更是面向未来的必答题。

4月19日至20日,“2025·亚洲人权论坛”在重庆举行。围绕“科技与人权”主题,来自中国、日本、蒙古国、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的近60位专家展开对话。这场横跨法学、政治学与计算机科学的讨论,揭示出科技的终极命题,始终是“人与技术”的关系。

当科技浪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世界,如何在科技发展中锚定人的主体性,既是文明传承的必然逻辑,更是面向未来的必答题。

▲2025年4月19日,2025·亚洲人权论坛在重庆开幕,聚焦“科技与人权”主题。中新视频截图

早在千年前,东方智慧便以“器物为用,人心为本”道破技术与人的关系本质。工具理性须以价值理性为根基。无论技术如何迭代,“人是目的而非手段”依旧有经久不衰的启示意义。

人工智能的跨国属性要求各国超越地缘博弈,在效率与公平之间建立桥梁,共同制定普适伦理准则。跨国合作是技术向善的必由之路,而人权保护则是道路的基石。

亚洲作为数字技术应用最活跃区域之一,其面对的人权挑战具有独特复杂性。技术革新与人口结构、文化传统深度交织,催生了隐私保护与效率提升、就业转型与发展权利之间的多重矛盾。这意味着,技术方案的落地不能简单套用西方模板,而应立足本土现实,以制度与伦理共同约束,在技术红利与权利保障间寻找共生之道。

▲2025年4月2日,江西南昌,市民通过佩戴VR设备体验“探秘海昏侯国”数字沉浸特展。中新社记者 刘力鑫 摄

2017年,中国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要求“加快研究人工智能带来的就业结构、就业方式转变以及新型职业和工作岗位的技能需求”,并强调“加强职工再就业培训和指导、确保从事简单重复性工作的劳动力和因人工智能失业的人员顺利转岗”。

科技进步一如大江东去,奔腾向前,但人类始终握有选择权。中国正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将公平性与透明度转化为技术参数。中国也高度关注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出台了《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则——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等系列政策文件。相信不远的将来,中国将会出台更为明确的指导准则。

▲2025年3月19日,“开启大模型•遇见机器人”——四川省人工智能产业链产品发布会在成都举行,人形机器人吸引参观者。中新社记者 张浪 摄

加强优秀经验交流,构建多边治理模式,既是对多元文明的尊重,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诠释。“2025·亚洲人权论坛”促使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凝聚共识,也意味着科技发展应以“共生”而非“霸权”为底色,使创新真正成为人类共同文明的推进器,造福人类。

从重庆会场到全球各地,关于“科技与人权”的对话仍在继续。只有当数据流动承载着平等价值,技术竞争服务于人类共同福祉,方能真正抵达“技术为人服务”的文明新高度。(完)

责任编辑:唯佳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