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浪山》作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新作,600人团队手绘1800组分镜、2000余张手绘场景,将“笔墨入镜”理念推向极致。
上映10天票房即破6亿人民币(下同),登顶国产二维动画影史冠军,《浪浪山小妖怪》(下称《浪浪山》)正剑指《铃芽之旅》8.07亿元的中国影史二维动画票房纪录。
▲2025年8月5日,浙江杭州,主题展览前游人如织。近日,随着电影《浪浪山》的上映,《浪浪山小妖怪》主题展吸引了不少游人前来打卡。中新社记者 肖健 摄
作为《中国奇谭》首部衍生电影,《浪浪山》虽取材《西游记》,却将镜头聚焦扛着木棍铁锹,冲击取经路的四个底层小妖,深度挖掘奋斗、成长与突破的主题,精准切中当代青年群体普遍心境。
回望中国动画百年历程,突围之路漫漫。万氏兄弟《大闹画室》初显“破壁”雄心,《铁扇公主》作为亚洲动画首部长片震动世界,《大闹天宫》更以水墨泼洒的东方美学成就“中国学派”巅峰。然受20世纪90年代海外动画冲击,国产创作一度陷入低幼化窠臼。《喜羊羊》《熊出没》虽填补市场空白,却令国产动画被长期定位于儿童市场。
《浪浪山》将主角小猪妖的“另类取经”之旅,巧妙转化为青年突破现实桎梏的时代隐喻,影片既承袭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人民创作”传统,又通过对神话母题的深耕与普通人情感的细腻刻画,实现民族性与现代性的深度交融。是中国动画全龄化路径走向成熟的标志。
《浪浪山》作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新作,600人团队手绘1800组分镜、2000余张手绘场景,将“笔墨入镜”理念推向极致。对“中国学派”精髓的创造性转化及深植文化基因的独特美学表达,正是中国动画区别于好莱坞工业流水线、触动全球观众的核心竞争力。
▲2025年7月5日,正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举行的“光影拾梦——中国动画经典回顾展”。展览展示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经典动画的手稿、分镜、原画等展品以及多媒体装置。图为小朋友转动转筒观看展出内容。中新社记者 陈冠言 摄
《浪浪山》背后,更是中国动画产业生态完善与可持续发展的蜕变。影片上映前联动30余品牌推广、影院衍生品销售额突破700万元,光线传媒2025年一季度IP运营收入达数十亿元等数据清晰表明,中国动画正摆脱依赖单一票房的“赌徒心态”,转向构建以IP为核心的多元化、可持续盈利生态。
▲2025年8月12日,市民在浙江杭州《浪浪山小妖怪》快闪店内选购周边产品。中新社记者 王刚 摄
挑战犹存。相较美国动画在巨制与独立作品间的均衡投资,国产动画投资仍集中于数千万至数亿元区间;题材同质化隐忧更甚,“西游”相关项目多达11个,“哪吒”衍生片7部,原创世界观稀缺,过度依赖传统神话IP,长远或透支观众热情。
发展之道,在于持续创新、文化自信与生态优化。校企合作如川传学生参与制作《哪吒2》,为产业输送新生力量,《罗小黑战记》游戏人才回流,可有利于人才结构优化与创作生态良性循环。
中国动画的百年突围,仍需持续探索。(完)
作者/裴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