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白鲟宣告“灭绝”,世人需要反思什么?

来源:东西问客户端 1658477888911

白鲟的挽歌已经响起,但长江内其他同样稀少的野生水生生物的命运,还握在人类手上。

7月21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更新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正式宣告长江特有物种白鲟的灭绝。对这个存在了1.5亿年并被古书记载的古老物种,人类知之甚少。也没有人知道,地球上最后一尾长江白鲟怎样度过了孤独的一生。

  ▲以白鲟为主题的邮票。(图片来源:《中国青年报》)

没有自然繁殖、超过物种寿命期限即可认定灭绝

《中国青年报》报道,白鲟是长江中的“活化石”。这种体态庞大的远古鱼类,曾与恐龙为邻,在长达1.5亿年的漫长年月里,游过了白垩纪,在恐龙大灭绝中幸存;它游入了不朽的《诗经》和中国民谣、传说里,连周朝的祭祀礼都提到过它。但在公元20世纪,面对人类日益强大的改造自然的能力,它被高大的水坝挡住,被孔洞越来越细的渔网拦下,最终在21世纪停止了游动。

IUCN鲟鱼专家组主席艾纳·路维(Arne Ludwig)表示,“结果是令人震惊和悲伤的,但却在意料之中。评估表明鲟鱼仍然无法摘掉‘世界上最受威胁的类群’这一头衔。”

《南方都市报》称,对全世界濒危物种的生存状态,IUCN红色名录在业内一直颇具权威性。

那么,IUCN如何定义一个物种的灭绝?“通俗地讲,如果一个物种已没有自然繁殖,又过了这个物种寿命的时间期限,期间也没有发现任何个体,即可认定该物种灭绝。”IUCN鲟鱼专家组中国唯一成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危起伟说,白鲟的产卵场在长江上游金沙江一带,1991年以后却再未发现白鲟自然繁殖。1993年以前,每隔一两年都有白鲟被误捕的记录,但此后很长时间没有发现。

白鲟寿命一般在30年左右,中国最后发现白鲟自然繁殖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2003年至今没有发现白鲟,也没有人工养殖个体存留。

白鲟灭绝折射整个长江生态系统状态

“作为长江旗舰物种,白鲟的灭绝,折射出整个长江生态系统的状态。”危起伟说,白鲟是江海洄游鱼类,在长江上游繁殖,葛洲坝的修建,阻隔了白鲟的繁殖通道。另外,航运、捕捞、污染等人类活动的增多,特别是长江鱼类的减少,已无法支撑体型硕大白鲟的生存。

“白鲟作为长江一个巨型物种,就像山里的老虎。白鲟是吃活鱼的,以鱼为生,长江无鱼,那白鲟就很难存活。”危起伟说。

对白鲟所有的实质性保护工作都是在2006年之后启动的,但根据危起伟团队的研究,可能早在2005年,长江白鲟就已经灭绝。

错过了关键的时间节点,就是永远错过。

  ▲2003年1月,危起伟教授参与救援长江白鲟。(图片来源:《中国青年报》)

其实,白鲟的人工繁育技术一直在储备中。此前,长江白鲟没有被人工养殖成功的案例,而近些年技术条件具备后,研究团队却再也没有捕获到活体长江白鲟。

白鲟为何无法实现人工繁殖?危起伟解释:一是当时交通条件不便,接到渔民误捕信息后赶到现场,白鲟多已奄奄一息;二是当时科研条件有限,养殖白鲟需要近20米直径的池子,而且对水体要求很高,需要足够的氧气供应。

“等我们有能力去了解和帮助它时,它却再没有出现了。”危起伟遗憾地说。

生态文明未能与经济发展同步的遗憾代价

白鲟的挽歌已经响起,但长江内其他同样稀少的野生水生生物的命运,还握在人类手上。

长江白鲟与白鱀豚、江豚都是长江里的大型物种。随着环境改变,白鱀豚早就被宣布“辞世”。白鲟如今步白鱀豚后尘,长江中的大型物种只剩下江豚。

白鲟、白鱀豚野外种群由盛而衰,是在相当短时间内的跌落。从数量剧减到野外绝迹,基本先后发生在20世纪最后二十年。这段时间也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二十年。和世界许多国家一样,包括白鲟和白鱀豚在内,那些没能撑到最后的野生物种,成为生态文明未能与经济发展同步的遗憾代价。

上海澎湃新闻称,所幸,近年来,随着国力增强,生态意识与生态保护工作力度实现了巨大跨越。特别是长江流域重点水域于2021年1月1日起,正式进入“十年禁渔期”,更对长江水生生物的保护影响巨大。在禁渔之前,鱼群自由游弋、大量涌现的场景很难想象,如今这样的场面已经寻常可见。尤为可喜的是,“十年禁渔期”后,在长江流域多次观察到江豚野外种群。可以说,江豚的命运,差不多是从“鬼门关”口走了一圈又回来了。

IUCN全球鲟鱼再评估结果显示,全球现存的26种鲟鱼均面临灭绝威胁,其中约2/3的鲟鱼种群处于极度濒危状态。IUCN的评估结果一方面说明鲟鱼种类本身存续的脆弱性普遍较高,全世界内不同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社会体制下,都受到了较大威胁,在中国的处境未必是因为中国的保护工作出现了特别失误;另一方面,也预示着要挽救白鲟的命运,可能需要付出比江豚保护更大的代价。(完)

责任编辑:赵筱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