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评:中国如何扩大全球绿色版图?

来源:“东西问”微信公众号 1675056478482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仅需要“中国绿”,亦期待“世界绿”,当共同努力,驰而不息,久久为功。

日前,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新年伊始的这部白皮书,显示绿色铺就新时代中国的鲜明底色。

这抹“中国绿”,令地球表面“春”意渐浓。美国航天局2019年公布的卫星图片和数据发现,2000至2017年间,中国贡献了全球绿化面积增长的1/4,居世界首位。2021年,中国森林覆盖率达24.02%,森林蓄积量达194.93亿立方米,连续30多年“双增长”,是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

俯瞰今日中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曾经的四大沙地之一毛乌素沙漠“即将消失”,河北塞罕坝林场绿树成荫,人们呼吸更新鲜的空气,使用来自清洁能源的电,乘坐绿色交通出行,在优美宜居的环境中工作生活,享受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作为拥有约14亿人口、陆地领土面积约占世界1/15的大国,实现绿色发展本身,就是对全球生态的最大贡献。  ▲资料图:2021年7月30日,航拍塞罕坝千年秀林。(无人机照片)韩冰 摄

中国自古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塑造了中国人顺应天时、取之有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传承延续至今。

随后工业文明一路高歌猛进,人类社会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进而引发一系列风险挑战。

生态脆弱、灾害频繁、资源不平衡的自然环境,以及人口大国、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情况,决定了中国既不能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老路,也不能一味追求田园牧歌而置社会经济发展于不顾。

面对发展与保护兼顾的难题,中国走出了一条适应国情、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道路。

绿色发展,是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方位、革命性变革,离不开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和持之以恒。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顶层设计,确立了绿色发展的整体布局;生态环境保护立法、监管和执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石;生态保护红线、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等重大工程,以行动恢复生态环境;战略新兴产业、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能;简约适度、低碳环保,成为民众的生活方式。  ▲资料图:航拍江苏盐城东台黄海森林公园初夏好时光,整齐划一的树木组合成一幅美妙绝伦的湿地长廊风景画。泱波 摄

同时,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也在悄然改变全球治理的“版图”。

生态环保议题长期是发达国家的“专利”。步入后工业化阶段,凭借物质资源、技术水平和治理经验的优势,发达国家成为环保的先行者和主导者。

如今,随着综合国力提升和积极承担国际责任,中国由过去的旁观者、参与者,逐渐成为发起者、引领者,不仅为全球治理贡献新动力,也为广大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权益与机会。

近年来,中国以建设性姿态参与全球气候谈判,尽己所能帮助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小岛屿国家、非洲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通过南南合作、共建绿色“一带一路”,中国与相关国家在清洁能源、绿色基建、绿色交通、绿色金融等方面展开合作,惠及当地民众。  ▲资料图:风力发电机组 何华文 摄

曾担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的埃里克·索尔海姆表示,绿色发展作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优先事项,为世界提供了相互学习的机会。中国的绿色发展,扩大了全球绿色版图,既造福中国,也造福世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仅需要“中国绿”,亦期待“世界绿”,当共同努力,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完)

作者/崔白露

责任编辑:步步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