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悦笛设想,“如果机器人有了情感,它就会想‘我能力比人类强,还比人类情感丰富,我为什么要做人类的奴隶?’”
5月30日,在中新社第二届“东西问智库”主题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著名美学家刘悦笛表示,人类真正的危险不在于人工智能拥有理性智能,而在于它拥有情感。
刘悦笛设想,“如果机器人有了情感,它就会想‘我能力比人类强,还比人类情感丰富,我为什么要做人类的奴隶?’”他强调,这不仅是一个理性的自由意志问题,更是一种情感选择。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悦笛在论坛上作主旨演讲。(图片来自中新社)
“目前尽管机器可以模拟情感,但它不能拥有情感,无法由内而外地抒发情感。”刘悦笛认为,如今前沿科研能做的,就是找到人工智能与人类情感之间的同构性,然后进行模拟。而按照通行范式,现行人工智能情感模拟就是把情感模型化,凭逻辑和数学之类的理性工具“制造”情感。
刘悦笛提出了“情智悖论”:对于人类,情理是融通的,从而形成“情理结构”;而人工智能试图拥有情感时,情与智之间就形成了内在矛盾——理性智能越发达,就越要面对模拟人类情感的复杂性,情感反被理性越推越远。这种“情智悖论”需要新的人类智慧解决。
如何破解这一悖论?刘悦笛指出,可以回到中华文明的“情理合一”理念,形成情感与理性的统一,为人工智能的未来提供新的发展之路。
“直面人工智能,如果我们现在守不住、或者不必守那种理性智能的底线,就要守住人类自身的情感的底线,从而解决这种情感和理性的难题。”刘悦笛说。(完)
作者/韩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