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一枚“时间胶囊”待签收,它的发货地竟然是明代

来源: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1686558647000

自唐代开始,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兴盛,南海成为中国与海外诸国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古代商船的沉没地点往往也是古代航线必经之地。

近日,在中国南海西北陆坡约1500米深度海域,发现两处明代沉船。根据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6月10日介绍,日前已在一号沉船提取文物70余件,二号沉船提取文物20余件。

这枚“时间胶囊”里到底藏着什么宝贝?随着考古人员们在“大大的胶囊”里面“挖呀挖呀挖”,越来越多的宝贝浮出水面,带领人们一起穿梭千年、跨越山海,回到了那个繁盛的时代……

  ▲在沉船遗址布放的水下永久测绘基点。(图片来自国家文物局)

“时光胶囊”里都藏了什么?

在南海发现两处古代沉船中,一号沉船的文物以瓷器为主,专家判断它是从中国东南沿海出发,去往东南亚的某个中间港。据推测,其中文物数量或超十万件!不仅如此,它的“发货地”也判断为明代正德年间,是中国瓷器外销的一个小高峰时期。

打开“胶囊”,里面正是明代正德年间外销的贸易瓷。其中以大量景德镇瓷器为主,日用的碗盘以及大大小小的罐子,多是用来装有机物,有可能是酱菜、茶叶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器物则十分精美,比如极具观赏价值的珐华器。

瓷器收藏者杨明生介绍,正德年间景德镇御窑厂得到很大的恢复和发展,生产的瓷器品种很多,其中作为主流的青花器产量最大,纹饰内容冲破明初的规范,种类丰富,有各种龙纹、蟠螭、麒麟等。这段时期,景德镇御窑瓷器产量空前大增,产品造型更加多样,装饰愈加繁缛,胎体趋于厚重。逐渐改变了前朝时精致、纤细、小巧的风格,主打器物大件、造型凝重。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内部。(图片来自新华社)

除此之外,在二号沉船中还发现了大量原木,尺寸相近、码放整齐,大多经过简单加工,初步判断是明代弘治年间从海外装载货物驶往中国的古代沉船。与一号沉船满载宝物相反,它的载货十分单一,因此采买好的这一船货物,目的地很有可能是中国的广州。

跨越千年与“海丝之路”再相逢

自唐代开始,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兴盛,南海成为中国与海外诸国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古代商船的沉没地点往往也是古代航线必经之地。

这两艘沉船虽出自海禁政策严厉的明代,但明史专家、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编审马渭源表示,明朝虽禁止民间海上贸易,但官方渠道是允许贸易的,且海禁并没有阻止私人海外贸易的发展,海上走私活动一直零星存在。

  ▲《南都繁会图》招牌上写着“东西两洋货物俱全”(图片来自《国宝档案》)

“东西两洋货物俱全”!这个《南都繁会图》中的店牌招幌便隐约透露出明代海外贸易的存在。该画被称为明代的《清明上河图》,绘有店牌招幌上百种、各种人物1000多个,反映的是正德、嘉靖年间南京市场街头的实景。也证明了虽处于海禁时期,但政府已允许经营通过民间贸易得来的东西洋货物。

这些历史的点滴印记都证明了明代中期离岸远洋航线的重要性以及当时的繁盛。随着南海沉船考古工作的推进,那些沉睡在深海里的古代船舶将有望逐步被“唤醒”。数千年前,先民们在同一片星光下扬帆远航,书写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篇章。如今这些被历史遗落而蒙尘的“珍宝”将再次散发光芒,“海丝之路”的繁荣跨越千年将再次走入人们的眼中。

“盗捞”逼出中国水下考古

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兴盛,除了让南海成为当时中国与海外诸国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之外,它留下的丰富遗产,也成为了考古学者与盗捞者的“兵家必争之地”。事实上,中国水下考古事业便肇始于一次与盗捞者的斗争。

1984年,西方海上盗捞者迈克·哈彻在中国南海海域“哥德马尔森”号中打捞出青花瓷器等文物百万余件。1986年,他以该沉船无人认领为由委托荷兰佳士得拍卖行对出水文物进行公开拍卖。由于当时的海洋公约无一条对我国行之有效,无奈之下,故宫博物院派遣冯先铭和耿宝昌两位专家携带三万美元前往荷兰将这些文物“买回来”。然而起拍价格远超想象,在持续3天的拍卖活动中,中国两位专家甚至没有获得一次举牌的机会。最终,近24万件珍宝全部流失海外。

这次水下盗捞事件极大刺激了中国文保工作者。于是1987年3月,国家文物局牵头成立了国家水下考古协调小组,正式开启水下考古事业。同年8月,中国在与英国联合寻找“莱茵堡”号沉船的过程中,挖出了拥有瓷器、锡器、金腰带在内数百件中国文物的“南海Ⅰ号”。

此后20年间,中国水下考古力量不断壮大。2007年,我国以世界首创的整体打捞方式对“南海Ⅰ号”进行考古打捞,标志着水下考古事业迈上新的台阶。未来或将有更多“沉没的历史”穿越时间长河重现于世,中国水下考古与南海的故事仍旧未完待续……(完)

  综合中新网、央视网、中国青年网等

责任编辑:谷雨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