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直缺水的北京及其周边为何会突然陷入洪灾之中?面对突如其来的洪灾,发生了哪些感人的故事?古都北京在过往数百年中,又是如何面对洪灾的?
近期,由于台风“杜苏芮”的影响,京津冀地区普遍出现大暴雨,降雨量远超往年水平,并在北京周边多地引发洪水。这种情况让人们不禁产生疑问,近年来一直缺水的北京及其周边为何会突然陷入洪灾之中?面对突如其来的洪灾,发生了怎样感人的故事?古都北京,在过往数百年中,又是如何面对洪灾的?
▲北京永定河开闸泄洪。(图片来自中新社)
缺水的北京为何突发洪灾?
历史上的北京并不太缺水,且可以说水资源丰富。正因为如此,这里长期以来饱受水灾困扰。永定河,作为流经北京市区最大的河流,同时也是海河水系的五大支流之一,由于经常决口,也被称为“无定河”。据统计,从元朝到清朝的640年间,永定河共发生决口漫溢等较大水患124次。清代达到高峰,268年中,永定河决口漫溢78次,平均四年左右就遭灾一次,洪水还曾数次涌入北京城区。
为了保护京城的安全,从元朝、明朝到清朝,历代政府都在永定河上不断筑堤和加固河岸。然而,河岸的不断加固却导致河床淤积越来越严重,直至永定河像黄河一样变成了地表悬河。这种情况进一步加剧了决堤的风险,并且加重了下游泥沙淤积。如今,永定河固定段的河床比堤外地面高出四至六米。
永定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地形起伏大,山地坡度大,降水容易在地表迅速汇集形成沟谷水流,最终全部流入永定河干流。而这次永定河的洪水灾害,正是由于降雨带在上游停滞不前,浑浊的泥水从山上猛烈冲刷而下,最终造成了近几十年以来罕见的洪涝灾害。
▲图为K396次乘务组在搬运食品。(中铁呼和浩特局供图)
人性的温暖在天灾面前闪闪发光
在与自然的对抗中,人类的生命往往显得无比脆弱。即便如此,在此次京津冀水灾中,仍然发生了很多触动人心的故事。在这些故事里,纵使生命脆弱,人性却在闪闪发光。
“我也是别人家的孩子,因为穿了这身衣服,我得对得起大家。”这一句朴实而富有力量的话,让身穿制服的普通女乘务员赵阳受到广泛关注。
受强降雨影响,K396次列车于7月30日被迫在北京门头沟落坡岭站停留,此次停留长达三天三夜。这期间,赵阳及其同事们忙碌于各个车厢,排查需求,疏导旅客的情绪。过程中,两位突发疾病的旅客被紧急送医,而一对情绪激动的七旬老夫妇在赵阳的安抚下逐渐平静。
在超强降雨之中,落坡岭这个断水断电断网的小村庄举全村之力默默支撑着近千名乘客的生命安全。村民们不计回报,拿出家中所有可用物资,送往列车之上。78岁的居民莫翠荣表示,停水后,大家一同去接山泉水;菜不够,就去自家菜地摘茄子、黄瓜。“只要我们有一口吃的,坚决不能让他们(K396次列车乘客)饿着。”门头沟区落坡岭社区党支部书记孟二梅的这句话,也感动了很多网友。
后来,当这些旅客离开时,曾一度想要些报酬给当地村民作为感谢,但被村民们坚决拒绝,莫翠荣说:“我们应该帮助你们,拿你们的钱这帮助就变了味道。”
这份守望相助的温情,深深地镌刻在经历洪水的城市乡村,也镌刻在每一个亲身经历过的人的记忆力里。K396里车上有一位外籍旅客,临走时留下了孟二梅的联系方式,并承诺:“如果你以后去(意大利)米兰,我会全程招待你。”
▲北京故宫现“九龙吐水”景观。(图片来自中新社)
古代中国如何应对城市洪涝灾害?
从古至今,与洪水斗争的历史贯穿人类文明始终。那么,古代中国人是如何应对城市洪涝灾害的呢?
古代城市水系是城市排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既包括天然水系,也包括人工运河、护城河等。这些水系不仅有助于疏导内涝,同时也拥有调蓄功能。如北宋的东京汴梁城市水系,明清北京城的城市水系等。
在汛期,古人为了管理城市内的河沟积水,常常使用疏浚和封堵的方法。古人通过护城河及时排放城内的积水,或者利用湖泊和池塘临时蓄水。为了防止江河水位暴涨导致的倒灌,城市入口处会设置水门。这不仅能有效地控制船只的进出,还能将江河与城市有效隔离。
除了自然和人工水系外,还有透水型地面等机械排水方式。例如,在清代的紫禁城内,路面铺设透水砖,使得雨水可以透过砖缝渗入地下,而不是在路面淤积。而将道路设计成中间高两边低,也利用了透水地面的排水功能,如《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元大都皇城内“草场上的道路高出草场地面九十厘米,路面经过铺砌,使得污泥雨水不致于淤积路面”。
可见,古代中国人在城市洪涝灾害管理方面展现出了极高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艺。这些历史经验和技术对今天依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提醒我们在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该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继续发扬和创新这些古老的智慧。(完)
综合北京日报、中国新闻网、中国水运报、新华社、潇湘晨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