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抱树”热潮悄然兴起。茶余饭后走进公园里,随处可见的是有年轻人已经“抱”上了。这也被年轻人称之为“抱树疗法”。
▲“95后”周先生近期开始尝试通过“抱树”缓解压力。(图片来自中新网)
当被问到“如何缓解焦虑”,年轻人们会回答吃点好的、睡个大觉,甚至吸猫、撸狗。但最近,“抱树”热潮悄然兴起。茶余饭后走进公园里,随处可见的是有年轻人已经“抱”上了。注意,他们不是在相亲角里彼此拥抱,而是分别抱上了大树。这种被他们称之为“抱树疗法”的精神疗愈方法倒也很简单:走出家门,找个公园,挑选一棵顺眼的树,张开双臂,闭上双眼,抱上去,享受那一刻的静谧……不少年轻人声称能从抱树中得到回应。年轻人为何会有这种感觉?他们为何钟爱抱树?抱树折射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她抱的是树,心里可能想着别人
在当今社会,日常的加班、紧迫的deadline等压力让很多“打工人”人感到窒息。年轻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焦虑,如潮水般涌现,却始终难以找到合适的方法来宣泄。在当代青年群体中,如何“治愈自己”的方法层出不穷,有人在家吸猫撸狗,有人在大自然中放松身心。渐渐地,静静站立的大树也成为了一个最佳的倾诉对象。在大树面前,人们不再担忧是否被理解,也不用害怕自己的情绪会给对方带来负担。有分析认为,大树在某一方面被视为人们情感的载体。“抱树”时,人们可以把它设想成任何人,表达自身未能好好释放的情绪,去感受任何自身真正想感受的。它可以是思念的亲人、幻想中的男友、陪伴着的朋友,也可以是夏日里的清凉、冬日里的温暖。在全身心拥抱树木的一瞬间,无限的治愈感也油然而生。
此外,身处钢铁构筑的都市中,人们对自然有着强烈的向往,但城市里少有能够亲近自然的机会,郊区又路途遥远,这时,“抱树”就成了最简单、最便捷、经济成本最低的亲近自然的方式。
“自然接触是影响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北京师范大学讲师李慧中介绍,研究发现,当人看到自然界的庞然大物,比如大树、雪山等,可能会感觉自己变小,“这种小是自我变小,与自我相关的负面感受也会随之变小”。“接触自然本就有助于心灵治愈。”她表示,和自然相处常常伴随着运动,这样的过程能让人们从烦闷的源头脱离出来,收获短暂的放松。
其实,在全世界范围内,“抱树”的兴起并非毫无先兆。早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就曾兴起一股“森林浴”的风潮,人们进入森林“沐浴”新鲜的空气、涤荡心灵。这种森林浴疗法,被认为是“抱树疗法”的起源。后来,美国部分地区也逐渐出现了自然疗法和森林疗法协会,还设有专门培训森林疗法导师的学校。
抱树这事儿,是科学
然而,抱树的神奇“功效”也的确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有研究报告显示,树木释放的芬多精等化合物对人体诸多益处,可以缓解心理压力,降低血液中的皮质醇和肾上腺素水平,降低血压并增加白细胞数量。人在森林里待两个小时,给身心带来的愉悦能够维持一周甚至更长时间。反之,另有研究表明,人类的一些焦虑和抑郁情绪源于脱离自然,被称为“自然缺陷障碍”。
1984年,被誉为“社会生物学之父”的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Wilson)撰写了《亲自然学》,讨论了人类健康与接触自然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Biophilia理论。Biophilia理论认为:人类对自然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爱,这是一种本能和自然的动力,铭刻在我们的DNA中。同年,罗杰·乌尔里希(Roger Ulrich)将自己十年来的观测结果发表在《科学》杂志上并指出:能直接看到窗外风景的病人,总是恢复得更快。至此,“亲自然”理论广为流传,大受欢迎。
有意思的是,年轻人在疗愈自己的同时还总结出了“抱树”的禁忌和礼仪。一条名为“怎么抱树才不会被树讨厌”的分享获得了7万个点赞。该帖分享者明确提出哪些树不可以抱,还称树木各有性格,如果与之接触后产生了不好的反应,应该礼貌告别,再去寻找别的树。
至于“抱树”前的抚摸、沟通、征询同意等仪式是否必要,新加坡植物学家马丁·萧也给予了肯定,“我觉得非常科学,这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也是一种仪式感,做这些动作其实是清楚地告诉自己,接下来要进入新的世界了,可以静下心开始对身心进行修复,这是有科学依据的。”
但马丁·萧也表现出对“抱树潮”的担忧:一棵树就是一个直立的生态空间,虽然看不到,但树干上有很多微生物,去抱它会破坏这些珍贵的生态环境。
因此,年轻人呼吁,“抱树也要保持必要的距离。树干上有很多看不见的微生物,“抱树”前一定要观察树木的健康、卫生和安全情况。如果是雷雨天气,抱树显然也不是一个安全的选择。(完)
综合中国新闻网、中国青年报、环球网、红网、九派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