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景迈山里的那片千年古茶林,因何征服了世界遗产大会?

来源: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1695028817707

它是保存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人工栽培古茶林典型代表,是中国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人与自然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9月17日,在沙特阿拉伯王国利雅得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世界遗产数量增至57项。“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为全球第一例茶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

  ▲8月29日,景迈山村民在挑选晒好的茶叶。(图片来自中新社)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是公元10世纪以来,布朗族先民发现和认识野生茶树,利用森林生态系统,与傣族等世居民族一起,探索出“林下茶”种植技术,历经千年的保护与发展,形成林茶共生、人地和谐的独特文化景观。“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是保存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人工栽培古茶林典型代表,至今仍保持着蓬勃生命力,是中国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人与自然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为何成为全球第一例茶主题世界遗产?

  ▲9月15日,景迈大寨的仙罗在茶园采茶。(图片来自中新社)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世界遗产分为三大类,一是世界文化遗产,包括文化景观。二是世界自然遗产,三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

  ▲9月15日,景迈山村民在茶园采茶。(图片来自中新社)

截止到目前,中国共有57项世界遗产。其中自然遗产14项,双遗产4项,数量最多的是文化遗产39项,比如在1987作为中国第一批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长城、故宫、敦煌莫高窟等,其中还包括6项文化景观,他们是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广西花山岩画、庐山、五台山以及此次申遗成功的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特指人与自然的共同作品。茶是世界上人类利用历史最为悠久的品饮植物之一,但此前,世界遗产名录中尚无一例茶类遗产,而同样作为品饮类的葡萄酒(园)类遗产已有10项,咖啡类遗产2项,香槟遗产1项。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是全球第一个茶类农业文化遗产。

  ▲9月16日,糯干古寨的村民岩依章在查看室内晾干的月光白。(图片来自中新社)

为什么是景迈山?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文本首席专家、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陈耀华指出,景迈山古茶林的林间开垦和林下种植技术,是当地世居民族在逐渐摸索茶树生长习性的基础上对森林自然环境的模拟和利用,充满生态智慧,这也是景迈山区别于国内外很多茶园的根本所在。

人在草木间:智慧生态的古茶林

  ▲9月16日,布朗族传统的烤茶。(图片来自中新社)

人在草木间——中国古人在造字时传神地阐明了对“茶”的理解。

史学家在唐代《蛮书》和景迈山的寺庙经文上发现,公元10世纪以前,这里已经大规模种植茶园,迄今一千多年。

约公元10世纪到14世纪,布朗族和傣族先民迁徙到景迈山。傣族传说中,先祖召糯腊追逐马鹿来到此地,见森林茂密土壤肥沃,便停下他们的脚步,定居于此。

布朗族先祖首领帕哎冷迁徙到景迈山时遭遇瘟疫,偶然被此处一片树叶所救,感上天恩赐,遂率部落在此定居。61岁的芒景村布朗族茶农南康说,布朗族人至今恪守先祖留下的遗训:留下金银财宝终有用完之时,留下牛马牲畜也终有死亡之时,唯有留下茶园和茶树,方可让子孙后代有吃有穿。“我们布朗族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茶树”。

  ▲9月16日,航拍翁基古寨。(无人机照片)(图片来自中新社)

这是一片智慧的古茶林。

先民采用的林下茶种植方式传承至今:在森林间有限度地片状开发茶林,茶林之间保留森林作为分隔防护,使茶林处于森林的保护之中。同时,人们选择性地砍伐对茶树生长不利的植物,保留遮阴乔木以提供茶树最喜爱的漫射光;在古茶林中多植桂花树、多依树、樟树,其特有的香味会传递给茶叶,使茶叶具有天然的香气,同时也会抑制某些病虫害。茶林最上层是高大的乔木,中间是以茶树为主的小乔木和灌木层,地面是草本植物。草本层和枯枝落叶一起养护着土壤,提供茶树所需的天然养分;生活在森林里的昆虫和鸟类,会帮助茶树免遭害虫啃噬。天然农法使古茶林得以维系生态平衡——这种林下茶种植方式,让茶树活力十足地生长在立体森林生态系统中。

陈耀华指出,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是中国西南地区世居民族延续至今的林下茶种植传统的典型例证。这一种植方式在当今世界规模化台地茶种植园主导的背景中十分独特,显示出了对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生态伦理和智慧。

“民众才是文化遗产的真正主人”

  ▲9月16日,糯干古寨一景,带着孩子的村民走在寨子中。(图片来自中新社)

景迈山古茶林遗产区共有9个传统村落,人口近5000人。其中南部5个为布朗村寨,北部4个为傣族村寨。景迈山世居民族在漫长的历史生活中与茶相伴,以茶为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

“民众才是文化遗产的真正主人”,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向记者表达了这一观点。“保护和利用都不是最终目的,传承才是,而且必须是活态传承。要让文化遗产美起来、活起来,这不是政府和文物部门的专利,而是亿万民众共同的事业,每个人都有文化遗产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享用权。”

77岁的苏国文是云南省级非遗项目“普洱祭茶祖习俗”的传承人。2004年从澜沧县教育局退休后回到景迈山的芒景村,他一心投入到布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中。在他和村里人共同努力下,2006年,芒景村恢复了布朗族传统节日“山康茶祖节”“开门节”“关门节”……布朗族的“茶魂”理念,在逐步复苏。

  ▲9月16日,傣族姑娘仙金(右)和男朋友丁志雄(左)在糯干古寨进行网络直播,向网友推介景迈山和自家出产的茶叶。(图片来自中新社)

景迈山世居民族相信山、水、虫、兽万物皆有神灵,必须敬畏,因此爱护自然环境成为人们的日常行为准则。茶祖信仰作为一种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宗教崇拜结合体,促进了景迈山世居民族的族群认同和集体自觉,人们把发现茶叶的部落祖先敬为茶山守护神,破坏森林和古茶林的行为将受到惩罚。

以“和”为核心的景迈山茶文化,强调天和、地和、人和,身和、心和、意和,反映出养生、修性、怡情、尊礼的精神内涵,塑造了当地世居民族平和友善的民族性格,使得在有限的自然资源条件下各民族之间不仅没有发生战争,而且相互帮助,和谐共存。(完)

综合中新社、中新网、央视新闻等

责任编辑:陶然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