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世界粮食日为何倚“水”为重

来源: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1697450801000

从良渚水利到大禹治水,从京杭大运河通航到三峡大坝建设,治水和用水的基因早已融入了中国人的血脉。

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将今年的全球活动主题确定为:“水是生命之源,水是粮食之本。不让任何人掉队。”这一主题深刻凸显了水在地球生命中的至关重要性。为什么今年的全球活动以“水”为主题?中国为何自古以来如此重视水和粮食的关系?现代中国又是如何运用水资源的?

▲屈冬玉总干事赞扬非洲的优势,重申联合国粮农组织支持非洲大陆加快农业粮食体系转型的承诺。(图片来自中新社)

为什么以“水”为题?

10月12日,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发表视频致辞表示,今年“世界粮食日”主题是为了提醒人们关注地球上最为珍贵的资源——水。

“农业是世界淡水资源的第一消费大户,占全世界淡水取用量的70%。”屈冬玉说, 水资源有助于减少饥饿和贫困,促进实现各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对生命和生计至关重要。

然而时至今日,世界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仍然无法获得安全用水。“缺水作为一项全球难题,亟待解决。”屈冬玉认为,确保全球水安全是实现联合国2030年议程的根基所在。而在水资源的保护及合理利用方面,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先进的经验。

▲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复兴镇一片农田里,金色的水稻与民居、道路交相辉映,田园“丰”景如画。(图片来自中新社)

中国古人如何处理水和粮食的关系?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农耕文明之一,自古以来一直强调“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数千年来,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耕作经验和水利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水利作为农业的生命线,一直受到中国人的高度重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建立了完善的农田灌溉系统,包括引水、输水、蓄水、分水、灌溉等一整套工程,同时也形成了最早期的水利科学理论。当时兴建的一些大型水利工程,如灵渠、郑国渠和都江堰,至今仍然在农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到了西汉时期,中国还出现了第一部关于农田灌溉管理的法规。

在三国时代,江南地区的开发逐渐成熟,水利设施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江南首次出现了广泛的水田农业。到了唐宋时期,灌溉工程已经遍布南北各地,江南地区成为新的主要粮食产区,水力驱动的水车、水磨等机械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甚至珠江流域广泛应用。水利工程、农田灌溉以及洪水管理贯穿了中国数千年的农耕历史。

现代中国秉承古代智慧,结合科技的发展,发展出了更加适应现代农业需求的农田灌溉系统。

▲航拍新疆阿克苏沙雅县滴灌式棉花田。(图片来自中新社)

现代中国如何运用水资源?

“人靠饭养,苗靠水长”这句古训深刻地反映了水在农业中的至关重要性。水不仅是生命之源,更是农业的根基。然而,在淡水总量有限的情况下,提高灌溉用水效率成为确保粮食生产乃至继续增产的关键途径。

我国是一个接近中度缺水的国家,人均占有淡水量仅有2300立方米。每年6000亿立方米的用水量中,超过60%用于农业灌溉。因此,农业节水至关重要,就像有人说过的,“如果农业用水减少1%,就能节约出全北京市一年的用水量”。

然而,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土地有限的国家,如何以世界9%的耕地和6%的淡水养活了近20%的人口呢?答案在于农业节水技术的发展推广。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就开始积极推动农业节水技术的应用。目前,我国的耕地中有一半已经实现了节水灌溉,有效灌溉面积达5.4亿亩,占全国灌溉面积的一半。

随着进入现代社会,农田水利设施日益完善,灌溉面积逐年增加。同时,农田水利技术也逐渐转向提高用水效率,努力实现全自动智能化高效灌溉。据水利部公开发布的消息,近40年来,全国灌溉面积增加了3亿亩,灌溉用水基本没有增加,但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占有量却稳步上升。

根据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我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多年稳定在6亿吨以上,自给率超过95%。其中,水利灌溉在粮食生产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国农科院的数据显示,占全国耕地一半的水浇地生产了全国75%的粮食,以及90%以上的经济作物。

尽管近年来,我国加大了节水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农业用水效率逐渐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研究员姜文来指出,“2010年到2018年,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率提升了10.6%,年均提升1.3%,但和农业现代化程度更高的国家相比,我们的农田灌溉用水效率还低了20%-30%”。

从古代良渚的水利工程到历史上的大禹治水、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京杭大运河通航,再到近代的三峡大坝、南水北调工程、白鹤滩水电站的建设,治水和用水的基因早已融入了中国人的血脉。随着水利科技的不断发展,相信未来中国可以更加高效、可持续地管理和利用宝贵的水资源,确保粮食生产和国家的食品安全。(完)

综合新京报、光明网等

责任编辑:阿拓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