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到站→冰工厂,他们带“郑和”下南极

来源: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1698916190420

新科考站建成后,将成为继长城站、中山站之后第三个常年科考站和首个面向太平洋扇区的科考站,同时是中国在南极的第五个科考站。

11月1日,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从上海启航,计划于2024年4月返回,历时5个多月,航程总计3万多海里。

本次考察的最大亮点,就是要建设中国新的南极科考站——位于罗斯海沿岸区域的新科考站。新科考站建成后,将成为继长城站、中山站之后第三个常年科考站和首个面向太平洋扇区的科考站,同时是中国在南极的第五个科考站。

  ▲11月1日,“雪龙”号和“雪龙2”号从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起航,奔赴南极。(图片来自新华社)

建设地球最南海域沿岸的考察站

罗斯海是南太平洋深入南极洲的大海湾,是地球上船舶所能到达的最南部海域之一,也是人类通过船舶抵达南极大陆、前往南极点的传统线路。

“罗斯海区域之所以对于科学家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是因为这里犹如一个‘冰工厂’,是整个南大洋海冰的一个重要产生地,也是南极底层水的一个关键起源地,具有岩石圈、冰冻圈、生物圈、大气圈等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的特征,将有助于科研人员探究南极变化与全球联动等重要科学命题。”自然资源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孙波说。

中国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分别位于西南极乔治王岛、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和南极内陆冰盖,相距数千公里。罗斯海区域与中国国现有4个科考站所处的区域不同,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能够带来差异化的科考价值,是对中国现有科考布局的有益补充,需要投入更强大的综合科学观测力量。

  ▲南极新科考站效果图。(图片来自《人民日报》)

罗斯海新站建筑面积达5244平方米,其主体设计为南十字星造型,设计理念源自郑和下西洋使用的南十字星导航。建成后,预计可接待度夏考察人员80人,越冬考察人员30人。计划用于开展大气环境、海洋基础环境、生物生态等多圈层、多学科的观监测和科学研究工作。

  ▲11月1日,“天惠”轮货船驶离张家港港(无人机照片)。(图片来自新华社)

首次三船开赴南极

在“雪龙”号与“雪龙2”号从上海启程的同时,执行新站建设物资运送任务的“天惠”轮货船从江苏张家港出发,中国南极科考首次实现3艘船保障。

从“雪龙”号极地科考船服役显著增强中国极地科考能力,到中国自主建造的“雪龙2”号服役实现南极科考“双龙探极”,再到今天3船共赴南极,科考船的升级,一如中国南极事业的成长,扎实而稳健。

第40次起航,南极科考已届“不惑”。几十年来,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相继建成,中国科考人有了探索南极纵深的坚固后盾。

此次出行的队伍里,有一群人的身影略显不同,他们不是科研工作者,而是94名建设工作者。

“此次是中铁建工集团第20次承担南极科学考察站建设任务,”中铁建工集团南极地面站项目书记、总工程师曹涛说,“这也是中铁建工集团参加建站人数规模最大的一次。”

考察队出发前,已完成新站建设物资的国内定制加工、预拼装、检查验收等工作。孙波透露,预计12月中旬考察队员将抵达罗斯海枢纽站区域,开展卸货和安装等工作,计划60天内完成新站的建设任务。

  ▲11月1日,在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和“雪龙2”号,准备出征。(图片来自新华社)

新站支撑中国参与南极治理

此外,本次考察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开展国际南极科学前沿领域合作研究。

1985年,中国正式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交通运输、物资支持、医疗援助……此前的数十次南极考察中,中国与美、俄、澳等多国互通有无。建设新科考站也是中国积极履行《南极条约》体系相关责任和义务的体现。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龙威介绍,中国将与有关国家一道对恩克斯堡岛南极特别保护区进行管理、开展罗斯海海洋保护区生态监测,为保护南极生态环境作出贡献,也为中国参与南极国际治理提供支撑。

本次科考,考察队将实施与挪威、澳大利亚等多国合作的恩德比地航空调查任务,探究南极冰盖接地带这一关键数据空白区域的冰—海—基岩相互作用,支持冰盖物质平衡的精确评估和不稳定性研究,并与多国开展后勤保障方面的国际合作。(完)

综合中新社、新华社、《人民日报》等

责任编辑:向光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