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来晚”与全球变暖有关吗

来源:北京日报 1700011554000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我国四季更替发生了很大变化,与常年入冬时间相比,今北京入冬时间推迟了近一周,为近十年入冬最晚的一年。

今年11月以来,北京接连遭遇多轮冷空气袭击,日最高气温骤然从“20℃+”跌至个位数,日最低气温甚至降至零下,有些市民直接从身着短袖“升级”裹上了羽绒服。

根据中国气象行业标准《气候季节划分》判定,今年北京观象台(北京地区气象观测代表站)的入冬时间为11月6日,比常年(1991-2020年平均)入冬时间10月31日晚了6天。

由于今年入冬推迟,再加上“一夜入冬”的感觉,不禁让人疑惑暖秋和寒冬如此无缝衔接,是不是因为秋天变长了?在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之下,近年气象大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北京秋天并未延长,但冬日确实在缩水。

北京入冬近十年最晚

北京市气象局13日官宣,北京已于11月6日进入气象意义上的冬天。与常年入冬时间相比,今年推迟了近一周,为近十年入冬最晚的一年。中国天气网气象分析师张娟表示,今年10月气温异常偏高是导致入冬推迟的主要原因。

气象监测显示,今年10月,北京市观象台平均气温为15.6℃,比常年同期偏高1.8℃,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气象史上10月的平均气温最高值为2006年的16.1℃。再来看今年10月下旬的情况,北京市观象台平均气温为14.5℃,比常年同期偏高3.4℃,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

北京今年10月以来气温偏高的直接原因是,处于北京上游的贝加尔湖以西地区上空长时间受高压脊控制,10月下旬高压脊开始向东移动,控制北京上空。在它的作用下,影响北京地区的冷空气强度较常年显著偏弱,同时在西北气流和地形的共同作用下,引起下沉增温,促使北京地区气温明显偏高。

这种异常偏暖的天气态势一直维持到11月初,直至下半年的首轮寒潮天气到来,北京遭遇大风降温的侵袭,入冬进程才得以推进。

实际上,不仅是北京“冬来晚”,北方多地冬天今年集体迟到。

今年10月以来,我国大部地区气温持续偏高。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数据显示,10月全国平均气温为12.2℃,较常年同期偏高1.6℃,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其中,140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突破10月历史极值,内蒙古、新疆、天津和辽宁的数值均为历史同期最高。到了11月初,我国大部地区气温依然偏高,华北、黄淮、江淮、西北等部分地区再次追平或打破11月最高气温纪录。

因此,今年10月气温异常偏高也是导致包括北京在内的北方多地入冬延迟的原因。

从中国天气网统计的最新入冬进程情况来看,截至11月13日,我国西北地区、东北大部、华北、黄淮北部以及川西高原等地都已进入气象学意义上的冬天。在省会级大城市中,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乌鲁木齐、哈尔滨、长春、沈阳、呼和浩特、西宁、兰州、拉萨、银川、太原等地已加入“冬日群聊”。常年在10月中旬就会入冬的乌鲁木齐、沈阳和银川,今年的冬天在11月初才姗姗来迟。其中,沈阳是历史上第一次直到11月才入冬,创下了最晚纪录;太原11月3日入冬,较常年偏晚了10天以上。

中国天气网盘点大数据发现,不只是今年,冬季推迟早有迹象。对比1991-2000年和2011-2020年的平均入冬时间,昆明推迟了10天;南京、合肥、武汉等城市从11月中旬推迟到11月下旬,时间超过5天;杭州、长春、南昌等城市入冬也晚了3到5天;北京则推迟了3天。

▲11月14日,初冬昆明温暖宜人,市民来到采莲河边拍照、赏景,度过闲适时光。(图片来自中新社)

冬天迟到并非秋天延长

入冬则意味着秋天结束,那冬天迟到是因为秋天延长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我国多地不仅冬天迟到,当初秋天也迟到了。

以北京为例,今年入秋时间为9月19日,比常年平均入秋时间(9月13日)推迟了6天,入冬时间也正好偏晚6天,所以今秋总时长为48天,与常年持平,并未延长或缩短。

当然,无论是在北京人的感受中,还是在气象数据中,北京的秋都是四季中最短的季节。1991年至2020年大数据显示,北京的秋季平均为48天,是四季中最短的季节,比春季短了7天,与夏冬两季更是差距悬殊。常年平均夏季和冬季分别为116天和146天,夏秋冬三季的时间比例大约为2∶1∶3,秋季夹在漫长的夏季和冗长的冬季之间,显得格外短暂。

在我国大部分四季分明的地区,秋季比起夏冬两季,都是相对短暂的。张娟介绍,从年代际变化(即以十年为单位来对比,每十年为一个年代)来看,秋天长短的变化并不如夏冬两季明显。总体上,我国大部地区秋天的长度变化不大,云南、江西北部、湖南中部、福建中部、辽宁中部、四川盆地等地的秋天延长超过3天,局地延长10天;而青海东部、甘肃中部、河北西北部、贵州、广西中部、广东沿海、海南等地的秋天缩水3天以上;其他大部地区变化不大,秋天长短差异的时间基本在3天以内,且每年有波动。

全球变暖导致冬日“缩水”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我国四季更替发生了很大变化,多地入春、入夏时间呈现提前趋势,而入秋、入冬时间在推迟,相对来说,夏季变长、冬季变短更为明显。”张娟说。

《近47年我国四季长度的变化研究》表明,四季长度在我国范围内主要表现为春季变短、夏季变长、秋季基本变短、冬季变短的变化趋势,但这种趋势在空间分布上有所差异,北方比南方明显,东部比西部明显。此外,从一些学者、专家对山东、湖南、湖北、江苏等地的研究来看,这些地方的规律比较一致,夏季明显变长,开始时间提前,结束时间推后;秋季的发生时段整体向后移;冬季明显缩短。

其中,在四季分明的华北、黄淮地区,冬季“缩水”比较明显。以北京为例,20世纪70年代,平均冬日约160天,2011年至2020年缩水到139天,冬季在四季中的占比也从44%左右降到38%。

总体来看,北京年平均气温呈变暖趋势,1990年以前北京年平均气温与常年相比以偏低为主,1990年以后平均气温持续偏高。有气象记录以来,北京最暖的十年全部出现在1986年以后,最冷的十年全部出现在1986年以前。

《全球变暖下1951-2014年北京地区的季节变化》中也提到,随着北京年平均最高气温升高,北京夏季开始日期显著提前,夏季长度显著延长;随着北京年平均最低气温升高,北京春季开始日期显著提前,秋季和冬季开始日期极显著推迟,夏季长度显著变长,而冬季长度极显著变短。由以上分析可知,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北京四季的开始日期和四季的长度变化都存在非均衡响应。

“最热夏天”后会迎“最暖冬天”吗

在经历了今年最热夏天、秋天气温破纪录之后,很多人关心,今年的冬天会不会成为最暖冬天?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11月11日发布的最新监测,自2023年5月赤道中东太平洋进入厄尔尼诺状态以来,5月至10月关键区海温指数呈现快速增暖持续趋势,已经连续5个月超过0.5℃。目前,一次中等强度的厄尔尼诺事件已经形成,并将持续到明年春季。受其影响,并叠加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今年全球平均气温或将打破2016年最暖年的纪录。此外,世界气象组织日前也预测,本次厄尔尼诺事件至少将持续至明年4月。

一般来说,在厄尔尼诺影响的年份,我国出现暖冬的概率会大一些,但今年是否会经历最暖冬天,暂时还不能下结论。即使出现暖冬,也不意味着不会出现阶段性寒潮或极寒天气。在厄尔尼诺事件的影响下,冬季气温起伏较大,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次数也往往偏多,需关注阶段性低温雨雪天气过程造成的不利影响。

通常,暖冬是指整个冬天的平均气温高于常年平均值,但整个冬天的气温阶段性波动还是比较大的。比如,2020/2021年冬季的平均气温高于常年平均值,但从每旬的情况来看,气温波动明显。

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冬我国大部气温将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其中,辽宁大部、内蒙古中部、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山东北部、山西北部等地偏高1℃-2℃。同时,预计今冬气温阶段性特征也比较明显,前冬(2023年12月)偏暖,后冬(2024年1月至2月)接近常年同期。具体来说,前冬,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强度较弱,所以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后冬,冷空气活动趋于活跃,东北北部、内蒙古中东部、华北、新疆北部、青海南部、西藏等地可能出现阶段性强降温、强降雪过程,华中南部、华东南部、华南北部和西南地区东南部等地可能出现阶段性低温和雨雪冰冻天气,但出现类似2008年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可能性较小。(完)

作者/张慧

责任编辑:谷雨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