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腊日是哪一天?

来源:北京晚报 1735863986000

各个朝代确定腊日的方法很有意思,它们的依据是传统文化中的“五德终始学说”。

1月2日是2025年的第二天,农历也已进入腊月。旧时,进入腊月,有一个最重要的节日要庆祝,那就是腊日。关于腊日的时间,很多人认为是腊月初八,而且成书于南北朝的《荆楚岁时记》就曾经这样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其实不然。《荆楚岁时记》记载的只是南北朝时期楚地过腊八等节日的风俗。从西周至唐宋,腊日的具体时间,不同的朝代是不一样的,就是同一朝代,它每一年的具体时间也不是固定的。

  ▲浙江绍兴安昌古镇老街上的年货年味十足。(图片来自中新社)

各个朝代确定腊日的方法很有意思,它们的依据是传统文化中的“五德终始学说”。其大意如下:木、火、土、金、水所代表五种德性,称为“五德”,它周而复始地循环运转,王朝因此兴替。各朝都有自己的“德”,《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秦始皇认为周是火德,而水能灭火,所以秦取代周后,应是水德。汉代则认为:“(汉)伐秦继周,木生火,故为火德。”之后的朝代,隋为火德、唐为土德、宋为火德。

“五德终始学说”同时也认为,德在运行中是有“衰日”的,如火衰于戌日、土衰于辰日。而“王者各以其行盛日为祖,衰日为腊”,也就是帝王把自己所属德之“衰日”,作为腊日。

周代,天子、诸侯在腊日举行大蜡祭,祭祀众神,百姓也参与其中狂欢。《礼记》曾记载子贡观看鲁国的大蜡祭后,发出“一国之人皆若狂”的感叹。但五德学说一直到战国末期才出现,在秦代才被采用,所以周代的腊日到底在哪一天,现在无从得知。

汉代属火德,一般以腊月里的第三个戌日为腊日。东汉《说文解字》载:“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出土的汉代竹简“历日”(即现在的日历)也证实了这个说法。比如永光五年(前39年)历日中记有:“(十二月)十七日丙戌,腊”,腊日正好标记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出土于敦煌清水沟的地节元年(前69年)木简历日,由于当年是闰岁,第三个戌日为腊月初五,离春节尚早,所以规定这一年的第四戌(腊月二十七)为腊日,正如南宋末《古今事文类聚》所说:“古法遇闰岁即以第四戌为腊,不可在十一月也。”

作为重要的节日,自然要好好庆祝一番。汉代的腊日,和后来欢度除夕的规模相当,腊日的前五天即开始杀猪宰羊,《四民月令》中说,“十二月腊日,荐稻雁。前期五日杀猪、三日杀羊,前除二日,齐、馔、扫涤、遂腊先祖、五祀。”当时,腊日的前一天,还要举行驱傩仪式,目的是驱逐疫鬼,如《后汉书》载:“季冬之月,星回岁终,阴阳以交,劳农大享腊。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此外,人们还在这一天团聚、宴饮,如蔡邕所说:“岁终大祭,纵吏民宴饮。”汉代史料中记载了不少团聚的例子,如酷吏严延年、太尉张酺都曾在腊日与远方的亲人团聚。东汉时期的大臣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即今陕西咸阳人),还曾因多年的腊日无法和母亲一起过节,而“常悲泣流涕”。

唐代属土德,庆祝腊日的日期和汉代不一样了,以辰日为腊:“土始于未,盛于戌,终于辰,故土行之君,以戌祖,以辰腊。”其实不光唐代以辰日为腊,唐之后的五代战乱频仍、宋朝初年天下甫定,都没有更改大唐的这一制度。

敦煌遗书中,有不少手工抄写的唐、五代以及宋初的历书,腊日都是在冬至后的第三个辰日。其中,《梁贞明九年癸未岁具注历日》(923年),在十二月十日的庚辰日之下,标注了“腊”;雍熙三年(986年),这一年十一月十四为冬至,十二月十一日甲辰是冬至后的第三个辰日,《雍熙三年具注历日》则在这天标注了“腊”;端拱二年(989年),十一月十五为冬至,十二月廿日戊辰是冬至后的第三个辰日,《端拱二年己丑岁具注历日》也在这天标注了“腊”。

唐代,到了腊日这一天,会举行各种盛大的仪式,感谢上天赐予的丰收和祖先的护佑。宫廷“蜡百神、祀社稷、享太庙”,也就是祭祀各方神灵、土神和谷神、皇室祖先;还会赏赐内外官员面脂、口脂、紫雪、红雪等“护肤保健品”,以及钟馗像、年历等年货。民间会举行驱傩、围猎等活动,还会制作腊酒、腊药、腊肉。腊日围猎,在唐代很流行,其本意是为了“田猎禽兽以享百神”,但更多的是体验围猎过程的乐趣。唐诗中有不少腊日围猎的场景,如“骑将猎向城南隅,腊日射杀千年狐”(岑参《玉门关盖将军歌》)、“围合繁钲息,禽兴大旆摇”(刘禹锡《连州腊日观莫徭腊西山》)、“野外狐狸搜得尽,天边鸿雁射来稀”(姚合《腊日猎》)等。

唐代,犯了罪的人,在腊日会得到两天假期,《唐六典》记载:“腊、寒食各给二日,不得出所役之院。”

虽然唐代之后,腊日的影响变小,但腊日在宋代仍存。宋属火德,以戌日为腊,北宋欧阳修等编修的《太常因革礼》的《有司腊日百神于南郊》篇记载,太常博士奏请:“今后,蜡百神、祀社稷、享太庙,请同用戌。”这个提议得到了皇帝的批准。南宋的《梦粱录》也提及:“自冬至后戌日,数至第三戌,便是腊日,谓之君王腊。”可见,宋朝初期的一段时间,是以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为腊日的。

宋初,腊日这一天,朝廷依然会举行祭祀仪式,也会在腊日里赏赐官员,“赐宰执、亲王、三衙从官、内侍省官并外阃(kǔn)、前宰执等腊药”。但腊日在民间的影响逐渐降低,特别是到了南宋,唐代那些热闹的民间活动都已不见踪影。这可以从记录宋代民俗的几部古籍中看出,如《武林旧事》对民间的腊日活动只字未提,只说:“禁中以腊月二十四为小节夜,三十日为大节夜,呈女童驱傩,装六丁六甲六神之类。”看起来本属腊日的驱傩仪式,已经融合到节夜中。《梦粱录》也没有提到专属于腊日的风俗,只说:“腊月内可盐猪羊等肉,或作腊、法鱼之类,过夏皆无损坏。惠民局及士庶制腊药,俱无虫蛀之患。”

元明两代,官方的腊祭废止,腊日已经名存实亡。随着腊八节的兴盛,腊日逐渐与腊八节融为一体。元明清的腊日,多半是指腊八节。《明实录》中,腊月初八这一天,有二十余次记载:“腊日,赐文武群臣宴。”

清初曾短暂恢复腊祭,不过在乾隆时也被取消。《清史稿》记载:“乾隆十年,诏罢蜡祭。”从此,官方不再举行祭祀,就连民间的祭神活动“报赛”也一并禁止。腊日从此名实俱不存了。

总之,腊日在汉代、唐代和宋代的时间并不固定。或许,正是因为时间不固定,加上仪式散杂,所以宋代以后,它逐渐被时间固定、仪式感更强的节日取代了。(完)

作者/纪习尚

责任编辑:陶然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