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们会像谈论家庭成员般谈起那只守候在玄关的四足伙伴。
今年春晚舞台上,一群穿着小红袄的机器人,挥动着手中的红手绢,扭着东北秧歌,吸睛无数。其实,除了机器人,机器狗也“身怀绝技”,它们载重登山、消防救援、送餐送药……当机器狗在毒气泄露现场替代人类冲锋,在养老院化身送药管家——中国智造正在上演最硬核的科技突围。
“机器狗都这么智能了”,不少网友惊呼,“我也想要一个!”那么,如今的机器狗都有哪些功能?它们离家庭生活还有多远?
新时代的“百变小樱”
▲2月24日,机器狗“小西”通过语音与老人互动。(图片来自中新社)
近年来,多款由我国自主研发的机器狗在不同场合亮相,激发了大众的浓厚兴趣。2021年2月,腾讯推出机器狗“Max”,可实现瞬间站立,并能快速切换到“轮滑模式”,速度最高可达25公里/小时;2024年5月,中柬“金龙-2024”联合演习,解放军战士与扛着枪械的机器狗在训练场同步前行,机器狗向观众展示了调整姿态瞄准目标的能力……
随着应用场景的日益丰富,机器狗在应急救援领域也开始崭露头角。从城市救援到自然灾害应对,总能看见它们的身影。在“应急使命·2024”超强台风防范和特大洪涝灾害联合救援演习上,一只身着消防员同款红色制服的机器狗绝影X30迈着“小碎步”走向爆燃车间进行作业。绝影X30的研发方、杭州云深处科技有限公司品牌专员孟媛介绍,“在发生一些塌陷或复杂情况时,机器狗可以搭载机械臂模块,做搬运和开关的工作,也可以搭载实时对讲拾音器等模块,帮助被困人员与外界沟通。”这是最硬核的《荷马史诗》:钢铁之躯在毒气中穿行,完成人类无法抵达的救援。
最近,在泰山景区的山路上多了一只运送垃圾的“机器狗”,它每天爬上爬下,吸引了不少游客围观。据了解,这是一场在泰山上进行的“机器狗”清运垃圾测试,该产品是目前市场上速度最快、技术最为先进的工业级四足机器人之一,具有卓越的地形适应性。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从目前测试的情况看,各项指标均非常出色,机器狗的运输能力、攀爬能力、平衡能力、续航等都没有什么问题。初步判断,它可以替代人工挑运垃圾。”
此外,杭州西湖区古荡街道金秋家园民生综合体里刚“上岗”了一只名叫“小西”的呆萌四足机器狗。它每天“哒哒哒”地穿梭于老人们之间,背着药箱提醒施奶奶按时服药、为陈爷爷送餐、陪王奶奶散步……“与工业领域常见的重型机器狗不同,‘小西’体重仅14公斤,搭载高精度激光雷达和摄像头,能自主规划路线、避开障碍物,还能通过语音与老人互动,实现递送物品、陪伴散步等多种功能。”开发该款机器狗的西湖机器人科技(杭州)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小西的‘大脑’不断学习养老院的环境——通过自主建模,能精准识别每个老人的房间号,只需一句‘送药’或‘上厕所’,就能立刻响应需求。”
各行各业的“神助攻”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小营街道一只四足机器狗参与社区送物、收集意见等,科技助力老龄化社区基层服务。(图片来自中新社)
从景区到养老院,从演习到消防,这些“铁甲战士”成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金钥匙”。它们不仅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还在一些人类难以应对的复杂问题中找到了突破口,堪称各行各业的“神助攻”。
“机器狗可再生、高效能、超长待机的特点,使其在最危险的现场也能正常作业。”孟媛说,例如在危险品事故现场,一些气体和液体的泄漏对人体构成伤害,但机器狗不仅不用担心其被伤害,还能通过检测泄漏物信息,提高救援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机器狗的这股风还吹到了导盲犬。杭州市无障碍环境促进会副会长方舟透露,目前,一只导盲犬的培育成本约在15万元到30万元左右,中国约有1700万人视力残疾,但当下国内的导盲犬只有几百只,供求比严重失衡。此外,狗的寿命一般是10至15年,导盲犬训练周期有时长达2年,一般服役6-8年,到了10岁左右,它们面临身体关节老化的问题,不得不退役。
30万元训练费与1700万名盲人需求间,藏着道残酷的数学题 —— 而机器狗正在给出新的解式。
那么,机器狗能否成为导盲犬的“平替”?“在无障碍环境建设领域,机器狗优势的确很突出,但也存在不少顾虑”,方舟举例道,机器狗的电池要能带上飞机、高铁;狗的视角低于人的视角,实时响应功能仍需优化;智能眼镜、智慧手杖等可穿戴式设备在体量上比机器狗更便携……不论如何,这仍是一个大众可以讨论与期待的方向。
进入家庭,未来可期
▲1月22日,“四海一堂春——乙巳蛇年新春文化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机器狗舞狮表演吸引大批观众驻足观看。(图片来自中新社)
多功能的机器狗让人们发出“未来已来”的感叹,也让不少人心动,机器狗是否也能更多地走进普通人的生活日常?
“技术热潮下,市场正在经历一场狂欢。”杭州汪星人科技有限公司、禾谷智高机器人(杭州)有限公司战略顾问李晓军明显感觉,央视春晚过后,宇树科技的Unitree H1人形机器人凭借灵活的舞蹈表演火爆出圈。随后,其G1(售价9.9万元)和H1(售价65万元)机型首发即售罄,但因供应不足迅速下架,转向租赁市场。
“目前宇树G1需搭配专业操控人员,租赁场景比较集中于景区、展会、开业活动等短期表演需求。”李晓军表示,机器人、机器狗要从表演升级为“多场景服务载体”,进而应用到日常生活,还有一段距离。
“机器人的实际应用进度,还要看市场的需求,不出五到十年,机器人走进日常生活将成为大势所趋。”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特邀委员、浙商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亭表示,首先将会替代那些简单、乏味,重复或急难险重的工作。
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们会像谈论家庭成员般谈起那只守候在玄关的四足伙伴。
参考《钱江晚报》、中新网、《瞭望东方周刊》、央视新闻等内容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