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航天器划过天际,留下的不仅是尾迹,更是文明对话的轨迹。
太空没有国界,但人类探索的脚步永远需要同行者。
2月28日,中国和巴基斯坦签署选拔训练航天员合作协议。此次协议的签署,标志着中国政府将首次为外国选拔训练航天员,中国空间站将迎来首位外籍航天员造访。
“这是巴基斯坦航天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巴基斯坦太空与高层大气研究委员会主席穆罕默德·优素福·汗说。
▲2023年7月20日,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圆满完成出舱活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供中新社)
一年特训期:如何打造合格的“天宫来客”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介绍,按计划,双方将利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完成选拔工作,巴基斯坦航天员将在中国接受全方位的系统训练。根据中国空间站的飞行任务规划安排,将在未来几年内择机安排巴基斯坦航天员与中国航天员一道进入中国空间站执行短期飞行任务。
“我认为,中国目前的载人航天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更可贵的是中国用极短的时间就建成了国际一流的空间站。”穆罕默德·优素福·汗表示,巴方将从陆海空三军及普通公民中选出5名候选人派往中国接受训练,通过身体素质、耐力及适应能力等多个环节的严格考核,最终选出两名优秀航天员,其中一人将代表巴基斯坦进入中国空间站执行首次飞行任务。
“中国政府将第一名外籍航天员的飞行机会留给了巴基斯坦,将中巴友谊写入了浩瀚太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说。
曾参与执行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的中国航天员叶光富出席了合作协议签字仪式。他表示:“我非常乐意同巴方航天员分享我个人的飞行经历与感受。在他们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之后,我会进一步向他们介绍重难点项目关键操作的注意事项,帮助他们尽快适应训练节奏、掌握航天飞行技能,期待巴方航天员能够早日和我们一同登上中国空间站。”
“这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将发展成为一座更加国际化的空间站。”中国宇航学会高级会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康国华表示,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与加拿大、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航天机构合作建设的国际空间站已经超期服役的背景下,中国空间站将迎来首位外籍航天员,这具有特殊的意义。
▲小朋友参观2024年“中国航天日”航天科普系列展览展出的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1:1模型。(中新社资料图片)
太空实验:巴基斯坦航天员的核心任务
据巴基斯坦《国际新闻报》透露,入选的一名航天员将被培训为载荷专家,为在中国空间站上进行专门研究做准备。
简单来说,载荷专家就是前往太空进行各项专门科学实验和探测的科学家或者工程师。
报道称,首位巴基斯坦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的任务将涉及开展各个领域的尖端科学实验,包括生物和医学科学、航空航天、应用物理、流体力学、空间辐射、生态学、材料科学、微重力研究以及天文学。
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杨宇光表示,参与中国空间站科研活动的国外宇航员应对科学实验项目非常熟悉,能够在轨进行正确操作,处置非正常情况,甚至他们本人就是实验设计者或实验设备制造的参与者,这是最重要的条件。另外,中外航天员都要参加超重耐力训练、野外生存训练等必需的训练项目。
康国华认为,未来中国空间站如果开启常态化的国际合作,各国航天员将能够在中国空间站开展他们本国规划的空间实验,这对于全人类认识太空、和平利用太空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此前,林西强曾表示,天宫空间站拥有丰富的科学应用资源和完备的支持能力,神舟载人运输系统和天舟货运系统具备可靠稳定的人员物资天地往返能力,是开展国际合作的绝佳平台。“我们随时欢迎世界同行参与中国空间站的飞行任务。”
林西强指出,实施载人航天飞行是人类开发太空资源最为直接的航天活动,不管哪个国家参与,都是代表人类去探索宇宙的奥秘。
▲2023年2月24日,观众参观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1:1模型和空间站组合体1:4模型。(中新社资料图片)
外籍航天员如何适应中文操作?
如果你留意过中国航天员太空“出差”的视频画面,就不难发现中国空间站的操作界面是中文。人们在科幻影视剧和纪录片中似乎见惯了以英语、俄语为操作界面的空间站场景,中文界面让人感觉颇为有趣。那么,外籍航天员进驻中国空间站需要提前学中文吗?
杨宇光介绍说,从历史维度看,各国如果独立建造空间站,操作界面一般优先使用本国语言。使用航天员的母语,更有利于航天员的应急判断与操作,所以中国空间站将中文作为第一语言。而国际空间站是人类首个多国共建的空间站,用英文界面,对各国航天员来说更方便。
“采用中文界面并不意味着我们排斥其他国家的宇航员参与或访问中国空间站。国外也有不少会说中文或愿意为参与中国空间站学习中文的宇航员。所以从国际情况看,采用中文界面并不影响国际乘组参与中国空间站。”杨宇光说。
历史上人类第一次太空握手,是在1975年阿波罗-联盟号任务中,在对接阶段,美国宇航员说俄语,苏联宇航员说英语,他们进行了非常顺畅的沟通。“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案例。”杨宇光说。
▲2022年11月6日,广东省珠海市,第十四届中国航展上展出的“中国空间站”模型(1:1)内部。(中新社资料图片)
英国国家空间学院院长、英国国家航天中心主任阿努·欧嘉(Anu Ojha)认为,如果有机会参与中国空间站的国际飞行任务,宇航员们将非常感兴趣,而语言学习在语言培训支持下是可能实现的。
阿努·欧嘉指出,作为中国的项目,中国空间站以普通话为主要语言合情合理。事实上,也有一些英语很好的中国航天员。可能参与中国空间站任务的国际宇航员都至少接受过基本水平的普通话培训,尤其是应急培训。
阿努·欧嘉并不认为语言是一种障碍,尤其对年轻一代而言,“我们现在的宇航员候选人年龄都在25岁到30岁出头。年轻一代的视野更加国际化,接触其他语言的经历也更多,这批候选人有能力应对语言挑战”。
浩瀚宇宙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探索、开发、和平利用外层空间是人类共同的追求。“很多中外航天朋友都讲过一句话,在太空中看一片大陆是没有国界的。航天应当成为人类共同进步的领域。”杨宇光说。
当航天器划过天际,留下的不仅是尾迹,更是文明对话的轨迹。(完)
参考中新社、新华社、央视新闻、《环球时报》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