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发展热潮下需要哪些冷思考?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这样回答

来源:东西问客户端 1742553327195

“未来人们需要对AI进行更多理论研究,同时关注AI在关键应用中的安全风险。”

▲3月21日,2025国际基础科学大会(ICBS2025)新闻发布会在清华大学举行。(视频制作 卞正锋)

【东西问客户端3月21日电】今年以来,中国人工智能(AI)领域的发展似乎达到小高潮,不论是DeepSeek大模型、全球首款通用Agent Manus还是会“十八般武艺”的人形机器人,都走入更多普通人的视野和生活,“具身智能”更首次写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当前AI蓬勃发展的热潮下,我们需要哪些冷思考?图灵奖得主、2024基础科学终身成就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21日表示,未来人们需要对AI进行更多理论研究,同时关注AI在关键应用中的安全风险。

  ▲发布会现场。(卞正锋 摄)

当日,2025国际基础科学大会(ICBS2025)新闻发布会在清华大学举行,ICBS主席丘成桐、姚期智、菲尔兹奖得主考切尔·比尔卡尔(Caucher Birkar)、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等知名学者公布了2025年度基础科学终身成就奖及前沿科学奖获奖名单。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Samuel Chao Chung Ting),首位在美国内阁任职的科学家朱棣文(Steven Chu),戴维·乔纳森·格罗斯(David Jonathan Gross),图灵奖得主罗伯特·恩德雷·塔扬(Robert Endre Tarjan),菲尔兹奖得主森重文(Shigefumi Mori)以及沃尔夫奖得主乔治·卢斯蒂格(George Lusztig)6位国际知名科学家荣膺基础科学终身成就奖。

  ▲3月21日,图灵奖得主、2024基础科学终身成就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出席发布会并揭晓2025年度基础科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名单。(卞正锋 摄)

姚期智表示:“与这些终身成就奖得主(所做的)一样,我们需要从基本的理论角度对AI加深认知。”他认为,目前AI领域的前沿研究更像实验科学,即人们取得了很多成就,拥有很多数据,但依然不太了解其根源。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AI原理和基准,将AI控制得更好,并优化算法。

另外,在AI发展过程中,姚期智强调需要更多地关注AI安全。例如AI幻觉会对其在关键领域的应用带来难以承担的风险。因此,了解这种不安全的现象出现的原因至关重要。很多人认为,AI发展和保障AI安全性之间存在矛盾,最终不得不做出取舍或平衡,然而,姚期智认为,这两者实际上能够合二为一。

姚期智说:“如果你可以设计出最安全的AI技术,那么就可以赢得市场。因此,确保AI安全性,不仅能够在未来防止AI滥用,也能确保商业上的发展和成功,更重要的是,解决这一问题也推动了基础科学的发展。”

谈及全球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主力军大多数是“90后”“95后”,甚至“00后”,姚期智解释道,虽然AI这门科学和计算机科学差不多诞生于同一时代,已有七八十年的历史,但大模型的出现为AI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从技术上来说,AI不像数学、物理研究需要大量复杂的基础知识,相较而言更容易上手。因此很多年轻人在大学本科阶段就能够看到AI领域的前沿。“DeepSeek团队100多位了不起的年轻人所做的工作就非常令人兴奋,它使得AI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取得了非常有利的地位。”

  ▲新闻发布会现场。(卞正锋 摄)

除了基础科学终身成就奖,当日还揭晓了2025年度前沿科学奖。评选范围涵盖数学、物理、理论计算机与信息科学三大基础科学领域。600余名获奖者分别来自中国、美国、法国、日本、英国、瑞士、芬兰、韩国、意大利、德国、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

  ▲3月21日,国际基础科学大会主席丘成桐在发布会上致辞。(卞正锋 摄)

来自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等13所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论文作者揽获17项前沿科学奖,其中数学领域8项,理论物理领域1项、理论计算机与信息科学领域8项。

  ▲3月21日,菲尔兹奖得主、清华大学教授考切尔·比尔卡尔在发布会上揭晓2025年度基础科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名单。(卞正锋 摄)

为推进全球科学交流与合作,2025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将于今年7月在北京举行,届时,基础科学终身成就奖、前沿科学奖将在大会上颁发。(完)

  ▲3月21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出席发布会,并揭晓2025年度基础科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名单。(卞正锋 摄)

作者/任雨萌

责任编辑:向光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