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贯穿千年的春日仪式,正在中国高铁沿线重构着城市的花事版图。
樱花绽放,绚烂迷人;樱花飞舞,如梦如幻。从南到北,赏樱花已成为人们迎接春天的一件盛事。
樱花的中国叙事,始于秦汉宫苑檐角的一抹淡粉。从刘禹锡笔下“照耀如雪天”的樱桃千叶,到无锡鼋头渚三万株的绯色烟霞,这场贯穿千年的春日仪式,正在中国高铁沿线重构着城市的花事版图。
▲2024年3月,古装爱好者在樱花树下打卡拍照。(中新社资料图片)
盛唐时的“樱花节”:闲绕花枝便当游
从盛唐诗卷到现代植物图鉴,“樱花”始终是场流动的审美叙事 —— 它不囿于植物学家的分类代码,而是东方美学与大众认知的审美公约数。从学术角度来说,“樱花”并非某一个物种,而是具有观赏价值的一类植物的统称。
南京林业大学教授王贤荣介绍,从植物分类学的角度看,樱花、樱桃等,都是蔷薇科樱属的植物,和苹果、梨、桃等,都属同科。事实上,樱属野生种在全球有150多个,并没有唯一的原产地。
“在植物学中,一般认为,最早的樱属植物,是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出现的,是伴随着地质构造运动和气候巨变产生的物种。”王贤荣说,“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出现的樱属植物应该是最早的。但同时,在日本、欧洲乃至美洲,也有伴随地质巨变和气候变迁产生的樱属其他物种。”
▲3月19日,北京玉渊潭公园内樱花绽放,与中央电视塔“同框”。(图片来自中新社)
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园分会原理事长、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张佐双介绍,其实中国栽培樱花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秦汉时期,樱花栽培就已应用于宫苑之中。日本权威著作《樱大鉴》记载,樱花源自中国喜马拉雅山脉,进行人工栽培后,这一物种逐步传入长江流域、西南地区、台湾岛。
盛唐时期,“樱花节”盛行,出游赏樱花已成为百姓的休闲方式。白居易有诗云:“小园新种红樱树,闲绕花枝便当游”,描写的便是樱花盛开时,百姓出游赏樱的情景。
张佐双介绍,全世界约40种樱花类植物野生种祖先中,原产于中国的有33种。可惜的是,我国的樱花历经战乱,毁坏的很多。专家们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发现很多村民对珍稀物种缺乏了解,一些上百年的中国樱花野生种被当作普通柴火烧掉。
▲2023年3月,美国首都华盛顿,潮汐湖畔的樱花。(图片来自中新社)
为何日本樱花品种更多?
与野生种相对的,是人类驯化之后的栽培种。
在日本平安时代(公元794年至1192年),樱花受到当时日本社会的重视,开始有意识地选育樱花,作为景观植物来培育。近200年到300年间,商品化的选育工作越来越多。王贤荣介绍,到目前为止,日本有300多个商业用的栽培种和品种,其中性能优良的也有100多个。
王贤荣是我国最早开始选育、栽培樱花的植物学家之一,她介绍,“我们国家,在上世纪末才开始做详细的品种分类,这是选育新品种的基础。真正开始大规模选育新的樱花品种,大约是从2007年左右才开始的”。
一个新品种的育成,至少需要十几年的时间。王贤荣说, 相对日本,我国在樱花选育上,仍处在起步阶段,“国内目前作为景观植物栽种的,80%是日本的品种。”
▲航拍无锡太湖鼋头渚。(无人机照片)(无锡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供中新网)
以花为媒,与世界结“樱”缘
樱花虽小,吸引的游客却逐年增加。
在江苏无锡,公园中、小区里、园区内、道路旁……满城的樱花次第开放,民众走进这座江南名城,犹如在“花海”中漫步,在春日和煦阳光下,感受“片片云霞映碧空”的美好意境。
无锡与樱花的缘分,可以上溯至上世纪80年代。1987年,日本友人将樱花带来无锡,共建“中日樱花友谊林”。
“38年来,在中日两国各界友好人士的共同浇灌和精心培育下,无锡鼋头渚3万余株樱花树蔚然成林,与太湖绝佳山水交相辉映,在全球赏樱地中独树一帜,成为无锡的一张靓丽名片。”无锡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孙玮说,“今日纷飞在无锡城中的每一瓣樱花,都承载着民间友好的深情厚谊,跃动着无锡开放之姿的蓬勃心跳。”
▲3月21日,武汉大学樱花与飞檐翘角相映成景。(图片来自中新社)
视线再转向江城武汉,百年学府武汉大学为樱花增添人文之美,孕育武汉最早的赏樱IP。如今,50万株樱花树编织起武汉“一城樱花”,早樱、中樱、晚樱花期交错,实现2月至4月的超长赏花期。
樱花不只鲜活于枝头,也装点城市各个角落。樱花灯光秀点亮两江四岸的楼宇;樱花空轨、樱花巴士成为城市流动的风景;商店、社区、街角,樱花元素的装饰、文创、美食随处可见……漫步武汉,处处邂逅樱花,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樱花之城”。
据武汉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统计,截至3月17日,从武汉天河机场口岸出入境的外国人达1.16万人次,相比2024年同期增长23.83%。旅客入境目的以观光旅游为主,占比逾60%。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旅游研究院院长邓爱民认为,以樱花为对外窗口,武汉可加强与国际旅游机构和文化组织的合作,打造国际水准的文化旅游盛会,同时提升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让武汉从“一枝樱花”升级为“全域春天”。(完)
参考中新社、中新网、《人民日报》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