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形机器人跨越马拉松的终点线,智能时代的产业马拉松才刚刚鸣枪。
4月19日,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鸣枪起跑。身高、体重各异的20支人形机器人赛队与人类跑者共同挑战21.0975公里的智慧之旅。
当最前沿的科技遇到古老的体育项目,这不只是竞技,也是对未来产业的极限测试。
▲4月19日,在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中,旋风小子队的机器人“松延动力N2”冲线。(图片来自中新社)
钢铁萌新迷惑行为大赏
这次比赛不光比拼速度,更是对机器人耐力、稳定性的综合测试。
竞赛规则显示,参赛机器人必须是可以奔跑或行走的双足机器人,轮足机器人被禁止参赛。机器人与运动员共跑同一路线,但有单独赛道。比赛过程中,可以更换电池;也可通过更换机器人,以接力形式参加全程比赛。但换电会计入比赛用时,而更换机器人则将被追加额外罚时。
▲4月19日,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北京亦庄举行。(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赛道上,既有激动人心的“高光时刻”,也有跌宕起伏的“翻车瞬间”。赛事直播的镜头真实地记录了一切:
比如松延动力的N2机器人“旋风小子”在最后的冲刺阶段,重重地摔了一跤,把头部摔掉了,这一跤可是在网络引起了广泛热议,因为它随后就被扶着站立起来,在周围观众的加油欢呼声中继续奔跑。
作为全场唯一女机器人运动员,身高170cm、体重55kg的“幻幻”,留着齐刘海,妆容精致。然而,鸣枪后仅仅走了数米,她就罢工了,先是滑跪,然后一屁股“瘫坐”在赛道上,秒变“躺平选手”。
在春晚舞台上大放异彩的宇树科技G1机器人,还没出发就躺在了地上,工作人员蹲下身一通“劝说”它才挣扎着站起来,但由于不辨方向,机器人以“Z字型”行走,步伐如醉汉。
对此,杭州宇树科技发表声明称,这次马拉松比赛,有好几个独立的团队使用了宇树的机器人。客户用自己的算法参与比赛,不同人操作或开发情况下,机器人的表现差别很大。
据了解,最终只有6支队伍完赛并获得比赛成绩,其他队伍都没有完成比赛。其中,摔掉脑袋的“旋风小子”夺得第四名。
▲天工队选手天工Ultra在比赛中。(图片来自中新社)
双足行走的百万个为什么
让“钢铁侠”拥有人的形态和步态已属不易,奔跑对机器人关节执行器的响应速度、抗冲击能力等方面要求更高。机器人“跑马”难在何处?赛事主办单位、参赛队伍就此给出答案。
关节耐热性、通信保障、天气影响……21.0975公里的比赛中,人形机器人需要面对诸多挑战。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梁靓表示,这次比赛首先是一个测试与验证的平台,所有赛队都是第一次“跑马”,希望观众和业界都能以包容心态看待比赛,用比赛过程为产业发展“探路”。
最终夺冠的“天工Ultra”,身高约1.8米、体重约55公斤,以2时40分42秒的成绩冲线。其团队技术负责人郭宜劼介绍,团队在赛前从速度、稳定性和拟人性三方面对机器人进行训练。在仿真环境里不断调试训练条件,探索机器人的关节力矩和转速峰值,继而提高其运动速度;锻炼机器人根据自身状态及时调整步伐,保证运行时的稳定性;通过加入人体数据,让机器人的跑姿尽量拟人、自然。
身高1.2米、体重30公斤,相较其他选手,“旋风小子”队的机器人有些“迷你”。“从跑步的角度看,这款机器人不太适合竞速。”该队算法工程师覃帮羽直言,这款机器人的速度可能不会很快,但会很稳定。除了奔跑,它还能进行后空翻、单腿跳、双腿跳甚至跳舞。
小个子机器人的另一个优势是受风力等因素影响较小。覃帮羽表示,通过比赛的长距离奔跑,团队将对机器人的耐久性和算法稳定性进行测试,从而不断迭代和改进。
为了适应长距离奔跑,有的参赛机器人会采用特殊设计。在更换电池环节,部分机器人具备不关机就能更换电池的特殊功能,以此提高续航能力。在材料选用上,为实现更轻量化且更耐用的目标,赛队也会进行独特设计。有些机器人还会采用穿鞋的设计,而有些则会在脚底安装耐磨设备,目的都是为了适应特殊地面状况。
松延动力运动控制算法工程师黄华兴表示,鞋子并非专门定制,而是在商场挑选的,和普通运动鞋没有区别。“机器人的脚踝和人类不一样,它的脚踝在脚掌正中间,所以人类的鞋子与它并不是很匹配,我们只能尽量挑选合适的鞋子。”
▲半醒队机器人“精灵”在比赛中。(图片来自中新社)
笨拙是科技的情书
当人形机器人跨越马拉松的终点线,智能时代的产业马拉松才刚刚鸣枪。
比赛现场,机器人跌跌撞撞跑完全程的画面,其实比成绩更有价值。就像婴儿学步总要摔跟头,这次半马正是机器人从“机械运动”迈向“类人生存”的关键一步。
那机器人跑步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想象这样的场景:工厂里,机器人24小时搬运重物不知疲倦;灾区中,它们穿越废墟精准救援;甚至家庭里,人形机器人能陪老人散步、帮妈妈带娃。这次比赛的核心,是让机械臂学会摆臂节奏,让算法理解地形变化——这些技术突破,终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人类用百万年进化出的奔跑能力,正在被科技重新解构。当机器人学会“像人一样运动”,不是为了在跑道上超越我们,而是为了以更贴近人类的方式,接过那些单调、危险、高强度的工作。或许有一天,我们会感谢这场略显笨拙的“人机赛跑”——它让我们看见:科技不是取代人类,而是人类能力的另一种延伸。
机器人在马拉松赛场的每一步,都是人类智慧的足印,都是科技迈出的一大步。在马拉松赛场奔跑,不只是为了抵达终点,更要跑上产业发展的新起点。更多科技企业在人形机器人的竞技场上你追我赶,新兴产业的马拉松赛道将越跑越宽。(完)
综合中新社、中新网、央视新闻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