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浪潮下,人类如何读书?

来源:中新社 1745454634000

在我们迎来第30个世界读书日时,人类社会已适应数字化阅读、碎片化阅读多年。如今,新浪潮下应如何读书?

2025年4月23日,在我们迎来第30个世界读书日时,人类社会已适应数字化阅读、碎片化阅读多年,人工智能(AI)工具开始具备阅读长篇文档、搜索海量信息、输出完备总结的能力。新浪潮下应如何读书?或可从阅读史中寻找启示。

▲2025年4月19日,小朋友在广州图书馆被智能伴读精灵“图图”吸引。中新社记者 陈楚红 摄

人类借语言文字,将一个人乃至一代人的经验成果传递,实现知识的积累迭代、社会的接续发展。读书无疑是加入这种传承的最直接方式。但读书的意义并不限于获取信息和知识,读书也是厚植反思、共情、顿悟、想象的沃土,是点亮“人心一点灵明”的火烛。需要具身经验解码的微妙思绪;需要时间发酵的深邃智慧,都存在于翻动的书页中。

或许正因载负如此厚重的意义,读书在历史上一度被附魅。新西兰语言史专家史蒂文·罗杰·费希尔在《阅读的历史》中记录,古犹太人认为阅读是理解神明的途径,从而开启崇奉书面文字的先河;在古希腊,阅读甚至被开在药方里,让病人调理心神。

印刷资源和传播资源匮乏的时期,“读书”更像是知识精英对经典文本的领悟和玩味,其含义与如今大相径庭。加拿大作家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在《阅读史》中提到,10世纪前,雅典人、罗马人的正常阅读方式是大声朗读。在中国,古人也提倡“诵读”“吟咏”,不仅要反复读,还要出声读,如宋儒朱熹所说的“口中读,则心中闲,而义理自出”。

▲2022年4月20日,在安徽省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们身着古装阅读书籍。中新社发 张延林 摄

今人熟悉的阅读模式,随着人类社会商业化、多元化、世俗化转型而逐步形成。明清时期的中国出现了一批职业写作者和出版人,面向市场推出市井阶层喜闻乐见的书籍,大部分为实用手册和情节引人入胜的通俗文学。18世纪的英国,印刷术和造纸术的进步,让大量小说、游记等通俗读物流行。阅读方式也发生重要转变:从对少量书籍的深入阅读到浏览大量通俗读物,从沙龙、书院的集体朗读转向个人空间的阅读,从对经典文本的完整“精读”到碎片化阅读。这些被德国历史学家罗尔夫·恩格辛称为“阅读革命”。

独有闲情逸致,信手翻开一本书静静品读,多数现代人心中的典型读书场景,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仅存300余年,且曾是备受文化保守人士非议的“时髦先锋”。

近年,技术的飞跃和冲击重塑着人们的阅读习惯,一些“异端”阅读方式一边被质疑;一边迅速演进,甚至成为多数人接纳的另类“正统”。或许我们正在经历又一场阅读革命。手机、平板、电子墨水屏、电脑端读书虽无法取代纸质书的质感,但却已成为普遍接受的阅读载体;社交平台上的“豆腐块文章”作为“碎片化阅读”代表,虽无法取代传统深度阅读,但也形塑了无数人的阅读习惯。

如今,AI开始接入阅读软件、图书馆,辅助书籍选择、答疑、阐释、翻译或总结。它能磨合出怎样的阅读新方式、是否蕴含了人类文明传承阐释模式的新样态,值得深思与期待。

▲2025年3月30日,读者在北京城市图书馆内享受城市公共服务。中新社记者 杨可佳 摄

中国正在倡导“全民阅读”,其中必然包含阅读模式、阅读方法、阅读宗旨的多元性。回看历史,读书载负的意义相对稳定,但形式并不唯一。人们不必喟然悲叹、陷入迷惘、自我限定,尽可利用有利的技术因素学习和感悟新知。新模式的开启与演进,根植于每个读者阅读时的坚守、想象、摸索和体悟。(完)

责任编辑:陶然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