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人的“实木定制”,看哭了一众盗墓贼

来源: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1753259464778

广阳顷王刘建是何许人也?“黄肠题凑”又暗藏哪些玄机?

这个夏天,北京文博圈迎来一个好消息——历经十余年改造,大葆台遗址博物馆重新开门迎客。尽管它“隐居”多年,却始终是考古迷们心心念念的“白月光”。

时光回溯到1974年,一次偶然的考古发现震惊世人——深埋地下两千多年的西汉广阳顷王刘建及其王后的墓葬重见天日。凭借那雄伟壮观、只在史书中记载过的王宫葬制“黄肠题凑”,这座汉墓迅速蜚声海内外。此外,墓葬中的棺椁、随葬品和车马等物品,也帮人们了解到了两千多年前的西汉中晚期,这位诸侯王治理之下的北京城。

广阳顷王刘建是何许人也?“黄肠题凑”又暗藏哪些玄机?别急,让我们慢慢道来......

  ▲5月19日,北京大葆台遗址博物馆新馆开馆暨首展开幕式在北京举行。图为观众在“勃碣都会幽燕华章——西汉广阳国历史文化展”上参观陪葬马车规制介绍。(图片来自中新社)

一铲子下去,挖出个2000多年前的“精装房”

1974年初夏,东方红石油化工总厂在位于北京丰台的大葆台村发现了两个“大土堆”,想在这里埋几个大型储油罐。为此,北京市地质地形勘探处到这两个“土堆”处钻探,结果探眼一打下去,就打出了木头、木炭和白膏泥。当时,参加勘探工作的技术员孙秀萍是考古爱好者,她想起木炭和白膏泥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的防腐作用,判断出地下有大型墓葬,并向上汇报。经过论证,北京市文物管理处确定,这两个巨大的“土堆”底下,沉睡着两座西汉墓葬。这两个“大土堆”就是两座陵墓的封土堆。

这座墓的主人是谁?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鉴定结果显示,大葆台汉墓一号墓的主人为男性,年龄在44到55岁之间,二号墓墓主人为女性,年龄在20到25岁之间。结合各种迹象,人们能够推断出,一号墓墓主人应该就是西汉中晚期,统治北京西南部地区的“燕国”或“广阳国”的某位诸侯王。

很快,研究者在西汉时期的十几位“燕王”“广阳王”中,锁定了年龄、经历最为符合的几位人选。1986年,北京历史专家、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的王灿炽刊发题为《大葆台西汉墓墓主考》的文章,通过诸多证据,推断大葆台一号墓的墓主是广阳顷王刘建,二号墓的墓主可能是刘建的王后。虽然目前还有人提出其他的假说,但大葆台汉墓就是刘建墓这个观点,基本上已经得到了学界的认可。

  ▲5月19日, 观众在“勃碣都会幽燕华章——西汉广阳国历史文化展”上参观墓葬遗址。(图片来自中新社)

这座刘建的陵墓,可是不折不扣的地下豪宅。

前堂相当于客厅,两张大漆床摆放左右,中间一个大石案,即为茶几。刘建生前酷爱打猎,并且喜欢与人分享野味,于是,前堂的廊道成为武器库,里面摆放着各种弓箭及刀枪。

前堂里面是“卧室”,层层帷帐中摆放着五重棺椁,犹如俄罗斯套娃,一层套一层,刘建躺在最里层的棺材里。他身穿金缕玉衣,头枕铜玉宝石制成的龙头枕,佩戴各式金玉宝器,棺材底部是大量铜钱。外围是柏木垒成的一圈围墙,叫做“黄肠题凑”。围墙外面的长廊上,站着二百多个陶制的仆人,似乎在等候主人的差遣。南边门外的通道上,有三辆豪华马车,还有十一匹石马,那是主人出行的交通工具。

陵墓尚且如此奢华,生前的生活可想而知。大葆台汉墓的发现,填补了当时中国考古界的一大空白,也给了现代人一次触摸汉代文明的机会。

一万多根木头,盗墓者见了直摇头

在这个堪称汉代幽燕文化典型代表的墓葬遗址中,“黄肠题凑”无疑是最大看点之一。盗墓小说中频频出现、令无数“摸金校尉”望而却步的“黄肠题凑”,究竟藏着什么玄机?

“黄肠题凑”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汉书·霍光传》里,说的是两朝重臣霍光死了以后,被汉宣帝赐予使用了“黄肠题凑”。汉末魏初学者苏林为此做了批注:“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向内,故曰题凑”。怎么理解?“黄肠”指黄色的柏木芯,因为层层叠叠看起来像肠子而得名;“题凑”指的是上万根木枋围绕着棺椁的姿态,就像很多人把头凑在一起,围成一圈的样子。

根据统计,建造制作大葆台汉墓中这样一个“黄肠题凑”的“木墙”,总共需要消耗一万五千多根柏木。这样的工程,大概需要砍掉一片森林那么多的柏树才能完成,估计规模可达数百亩,如此兴师动众,也只可能是一方之主才能享有的待遇。除此之外,这种层层叠叠堆垒起来的“木墙”,也算是当时的先进装备,有极强的防盗功能。“因为柏木的油性大,防腐蚀耐腐蚀,硬度也很高,香气还可以驱虫。盗贼进来了,他们会被‘木墙’挡住,进来后看到的都是木头的截面,而截面是很难‘掏’的。”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馆长杨志国这样解释“黄肠题凑”的防盗性能。

正因“黄肠题凑”本身的严谨、完整,大葆台汉墓才能在中国所有被发掘的汉墓中占有较高的地位。它是新中国第一个被发现的、带有完整的“黄肠题凑”葬制的汉墓,也是迄今为止北京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汉代墓葬。

  ▲5月19日, 图为观众在“勃碣都会幽燕华章——西汉广阳国历史文化展”上参观墓葬遗址。(图片来自中新社)

柏木危机,“豪宅”暂停

为什么会有“黄肠题凑”?有学者认为,这与古人的灵魂观念相关。从原始社会开始,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有了关于灵魂的观念,到了秦汉,又升级成了所谓的“灵魂不灭”,所以,为了让灵魂可以在尸体上长时间“活着”,就得给尸体找一些“保鲜”的办法。这“黄肠题凑”用的“柏木”,就是很好的“冰箱”材料。而且,柏木本身就是比较名贵的木材,地位高、实力强,自然就被用在了棺椁、庙宇、殿堂等场合,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

“黄肠题凑”的流行,也与汉代雄厚的经济基础有关。《汉书·食货志》里有一句经常被大家引用的话,说“太仓之粟陈陈相因”,意思是仓库里的粮食太多了,堆得都溢了出来,由于吃不掉,粮食就出现了腐烂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手工业、农林牧业、运输业也相应地得到了发展, 这“黄肠题凑”的修建也才有了可能。

更何况,“黄肠题凑”的防盗效果很好,一根“黄肠”的长度普遍有90厘米左右,相当于在棺椁周围建起了一道90厘米厚的木墙,说它是铜墙铁壁似乎也不为过。

那么,为什么“黄肠题凑”在东汉以后就逐渐消失了?

首要原因是资源有限,毕竟这上好的柏木是少数,而且柏木的生长周期很长,而“黄肠题凑”对柏木的需求量又很大,自然就会供应不足。

《后汉书》里记载,有一次皇家征用柏木,但钜鹿、常山、涿郡这些盛产柏木的地方都没有足够的材料,于是只好从别的地方征调,六州十八郡,总共动用了工徒上千人。王充在《论衡》中写道,很多贫寒子弟为此被迫卖身为奴,“畏死不惧义,承死不顾生,竭财以事神,空家以送终”。后来,统治者转变风向改为提倡节葬,用石头代替木头就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参考北京日报客户端、《中国新闻周刊》、《北京青年报》等资料

责任编辑:江江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