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湖北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方北松介绍,该中心累计让超1万件木漆器、18万余枚简牍、1100余件纺织品,抖落千年尘埃,焕新现世。
“我们完成保护的简牍占全国同期出土饱水简牍总量的80%,木漆器占70%,纺织品占50%。”7月29日,湖北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方北松介绍,该中心累计让超过1万件木漆器、18万余枚简牍、1100余件纺织品,抖落千年尘埃,焕新现世。
▲观众参观湖北云梦出土的《中华第一长文觚》复制品。图自中新网
日前,国家文物局公布2024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名单,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凭借“技术创新突破难点堵点让有机质文物重获新生”案例成功入选。
技术突破唤醒千年简牍
清洗、脱色、脱水、绑夹、封护……一枚竹简的“重生”需经历20多道精细工序,耗时一至两个月。因埋藏于地下千年,竹简长时间接触空气容易长霉或失水收缩,修复工作无疑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不仅要速度,修复质量也必须保证。“清洗力度要轻,一定要小心细致。”方北松常常这样提醒年轻修复师。
有机质文物如木漆器、竹简、纺织品等,因材质特殊,天生怕干、怕潮、怕虫咬、怕环境变化,是一次性不可再生资源,保护过程面临巨大挑战。
“饱水简牍”刚出土时,大多散乱糟朽,轻触即碎。在简牍修复的20多个步骤中,脱色、脱水最为关键,直接决定修复的质量。
面对这些脆弱的历史载体,方北松团队经过大量实验,首创连二亚硫酸钠脱色法和十六醇填充脱水法。“通过脱色技术,简牍可从色黑如炭到竹黄字清;通过脱水技术,简牍可从软烂如泥到柔韧如新。”他说。
方北松介绍,连二亚硫酸钠可利用自身还原性,将简牍胎体中的化学基团还原,使其呈现无色状态,复原简牍最初风貌;十六醇则通过置换竹简纤维和细胞里的水分,充填支撑竹简内部结构,起到隔绝和保护作用,便于长期保存。这两项技术相继荣获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奖一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成为抢救饱水简牍的关键手段。
多年技术攻关,荆州文保中心已形成从考古发掘整理、实验室保护、文字信息提取,到展览收藏全过程的系统保护技术,解决了中国出土饱水竹木简牍类文物存在的饱水、变色、糟朽、干缩变形等共性关键问题。
30多年来,该中心修复竹木简牍13万多枚,让那些沉睡千年的文字重见天日,为历史研究提供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算法精准“延寿”千年铁塔
当阳玉泉寺内,一座铸造于北宋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的铁塔巍峨耸立。这座八角十三级的铁塔,通高16.9米,重达26472公斤,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最高、体积最大、最重、最完整的铁塔,对研究中国古代冶金铸造、金属防腐、建筑力学、铸雕艺术以及佛教史意义重大。
但因年代久远,加之长期受风雨侵蚀,塔身保护层出现腐蚀变色,蔓延着褐红色的“锈癌”。2021年12月,荆州文物保护中心承担起这项户外大型铁质文物玉泉铁塔的保护修缮工程。
在荆州市文物保护中心文物保护工程部主任刘雪刚看来,这不是简单的除锈刷漆,更像是为一位“千岁老人”进行一场精密的外科手术。
修缮过程中,团队创造性地将简牍修复中的分子置换原理迁移到金属保护领域:在研发出修复浆料后,利用渗透置换出原有锈蚀层中的不稳定成分,从而形成稳定的磁性复合结构。
为使修复后的铁塔颜色与原貌一致,团队采用算法建立颜色预测模型,就像拥有了“智能调色助手”,通过机器学习解决了修补材料配比与颜色的对应关系。
只要输入想要的颜色效果,模型就能快速算出该用哪些材料、按什么比例调配,提高了表面做旧效率。修复师不用再一次次凭感觉尝试,不仅降低劳动强度,也缩短修缮时间,让修复区域和原塔身的颜色完美融合,实现“无缝衔接”。远看过去,人们很难分辨出哪里是经过修复的。
历经三年多的修缮,铁塔终于在今年迎来最后一刻——归安。“即便有毫米级的偏差,也要重新吊装和移位。”7月20日至27日,刘雪刚与团队成员顶着酷暑,在塔架旁反复推演、实测,优化调平垫片的布置方案,最终精确计算出起吊参数与黏接时机,让铁塔稳稳归位,续写千年传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