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的“GPT 时刻”是被“卡点”耽误了?

来源: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1755079461299

“现在机器人发展的阶段类似于Chat GPT出现前,大语言模型已经做了很长时间,但是大家觉得模型很‘傻瓜’,很难在实际中应用。”

会写书法能下棋,能做家务会做菜,可格斗善跳舞,还能叠衣服懂按摩……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演“机器人总动员”,一批既会“整活”又能“干活”的智能机器人成为吸睛焦点。自2015年启航的世界机器人大会,见证了中国机器人产业“从小到大”“从大到强”。

然而,好看、好玩不是目的,机器人最终要为人所用。机器人性能日强,为何仍未被大规模应用?大会上,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的发言引发共鸣:如果有一天,随意和机器人说一句话它就能帮我们干一些事情。那时就接近机器人的“GPT时刻”了。

  ▲8月8日,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人亦创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图为加速进化展台的机器人运动员吸引小观众。(图片来自中新社)

看起来就不太聪明的样子

“看它走路摇摇晃晃,跑两步就摔跤,感觉还不是很灵活。”来自郑州的谢嘉豪观看了近期举办的2025Robo Cup巴西机器人足球世界杯的多场赛事,在他看来,一些参赛的人形机器人在运动能力上还有提升空间。这也道出了当前该产业面临的困境之一。

据了解,智能能力、运动能力和本体能力技术卡点,是当前人形机器人面临的主要发展瓶颈。有业内专家将这三类能力比作人类的“大脑、小脑、肢体”,它们对人形机器人的发展至关重要。

“人形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感知能力目前存在技术卡点,导致它们看起来‘笨笨的’。”飞上天传媒CEO宋宇飞及其团队针对人形机器人赛道开展了多项研究,他表示,在运动控制方面,部分人形机器人的电机虽能提供高瞬时功率,但持续运行时散热不佳,致使关节温度升高、扭矩精度下降,且当前的机器视觉和传感器技术尚不足以让机器人准确感知复杂环境,“这也是为什么人形机器人在运动时容易摔倒”。

而在人形机器人的运动能力和本体能力之外,多位专家指出,类似于人类“大脑”能力的智能能力在技术细节方面仍需不断完善。

“现在机器人发展的阶段类似于Chat GPT出现前,大语言模型已经做了很长时间,但是大家觉得模型很‘傻瓜’,很难在实际中应用。”王兴兴认为,快的话未来一两年、慢的话三到五年就会达到了机器人的“Chat GPT时刻”。

  ▲8月8日,强脑科技的仿生灵巧手向观众展示拿取鸡蛋。(图片来自中新网)

最大卡点是AI模型不够用

那么,限制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应用的技术瓶颈是什么呢?

王兴兴分析,很多人可能会怀疑是不是硬件不够好或者成本比较高,从技术层面或者纯AI的角度来说,目前的硬件完全够用,当然还不够好,要持续进步,而最大的技术挑战是具身智能AI不够用。

“如果有一天,我们带一台机器人到一个它此前从未去过的环境,随便给它一个指令,譬如‘把这瓶水递给某位观众’或‘帮忙整理一下这个房间’,它就能顺畅、自主地完成任务。那时就接近机器人的‘GPT时刻’了。”他打比方说。

王兴兴进一步分析,与语言模型领域不同,具身智能AI最大的问题是模型问题而不是数据问题。语言模型领域是纯数据驱动,但在机器人领域,无论用什么方法去采集数据,放到机器人上跟实物的偏差还是较大,效果不是很理想。

在现在这个时间点,让机器人做些运动、表演,反而是更容易落地的一些场景。

“就像电脑刚刚出现的时期,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用途有限,没有图形界面,也没有word,很多情况下,要有电脑先出来,有一些开发者在上面开发更多软件,过几年软件功能越来越多了以后,电脑就真正走入了大众生活。”

  ▲8月10日正值周末,世界机器人大会人气旺。图为在零售场景工作的人形机器人。(图片来自中新社)

保持耐心:大规模商用还需一定时间

业内人士表示,资本和舆论的热潮在一定程度上拔高了社会公众对人形机器人能力的认知和预期。尽管前景广阔,但当前人形机器人仍处于商业化早期阶段,距离真正实现“实用化、好用化”,还需一定时间,行业期望资本和社会给予足够的耐心。

“进展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快。”北京加速进化公司副总裁赵维晨说,“预计3年内,家用人形机器人可以实现对话、遛狗、取快递等简单的交互陪伴;5到10年后,能够做家务、做饭、搀扶老人的通用机器人才能真正落地。”

“现在这个版本的机器人在特定场景的工作效率已可以达到人工的40%至50%,软件方面,我们通过大量的数据采集,‘喂’给具身智能大模型,进而优化流程;硬件方面,我们不断更新灵巧手及电池等设备。今年有望将效率提升到70%至80%。”乐聚机器人副总裁柯真东介绍说。目前,该公司机器人已用在搬运分拣、产品打包、卡扣安装等工业智造场景,以及迎宾讲解、语音问答等商业服务场景,同时在整理收纳、擦拭桌面等家庭服务场景也有应用。

专家建议,采取“以推广应用促进产品提升”的发展路线,通过“先用起来”让产品“更好用”,再带动“更多应用”,进而实现“生态拓展”。(完)

王兴兴则表示,大概率不超过10年就可以实现让机器人和人一样去干活的目标。(完)

参考中新社、中新网、新华社、《中国新闻周刊》等资料

责任编辑:向光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