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逊:一个英国人眼中的川渝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1672394301000

威尔逊是英国著名植物学家。在4次中国之旅中,威尔逊3次来到四川,详细记录了100多年前四川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

尔勒斯特·亨利·威尔逊(Ernest Henry Wilson)是英国著名植物学家。1876年2月15日,威尔逊出生在英国一个铁路工人家庭,家中有兄妹6人,由于家境贫穷,他在17岁时辍学进入伯明翰植物园当园丁。

这位普通的园丁逐渐在伦敦园艺界崭露头角,并成长为一名卓有建树的植物学家,后来担任美国哈佛大学植物研究所所长。

威尔逊是第一个打开中国西部花园的人。1899年至1911年,他先后4次来到中国西部考察,将数万份植物标本和一千多种植物种子带到西方,为西方的现代文明和东西方科学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1930年10月15日,威尔逊和妻子海伦去探望新婚的女儿,在返程途中,不幸遭遇车祸去世,终年54岁。

在4次中国之旅中,威尔逊3次来到四川。他在四川境内考察时主要选择了两条线路。一是陆路,从巫溪、云阳、开县(现属重庆市)到宣汉,经达州、巴中、仪陇、阆中、盐亭、三台、金堂到成都。二是水路,从湖北宜昌由长江经重庆抵宜宾,再沿岷江经乐山到成都。

到成都后,他又先后从两个方向进入川西,一是从成都启程,经什邡、绵竹、安县、北川、平武、松潘、茂县、汶川、都江堰返成都;二是从都江堰出发,沿卧龙、小金、丹巴、康定、泸定、汉源、乐山返成都。

在长达十余年的考察期间,所到之处,威尔逊拍摄了许多珍贵的照片,详细记录了100多年前四川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

▲巫溪县城北门及码头。

从巫溪县城北门及码头可以看到当年宁静祥和的场景。巫溪地处渝、陕、鄂三省市交界处,位于大巴山东段南麓,是我国中部腹地南北通道的战略要冲。自东汉建县以来,巫溪名称多次变更,明朝为大宁县,因县名与山西临汾的大宁县同名,民国年间改名巫溪县。

据《大宁县志》记载:“光绪22—23年,知县熊登弟以工代赈,沿河岸由北门至东门、南门,用条石建城墙280余丈,高1丈2尺,并作护城河堤。”

巫溪古城地处大宁河畔,所以城墙兼有“御敌”和“防洪”的双重功能。图中北门的门洞上有“拱辰”二字。“拱辰”本意为拱卫北极星的意思。出自《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云阳城对岸的张飞庙。

云阳张飞庙素有“巴蜀胜境”的美称,为纪念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张飞而修建。在云阳县城某视野开阔处,威尔逊将位于长江南岸飞凤山麓的张飞庙摄入了镜头。张飞,字翼德,三国时蜀汉重要开国功臣、五虎上将之一。

刘备平定益州后,派张飞为巴西(东汉末年至隋朝期间在四川和重庆地区的一个郡级行政区划)太守,领军驻守阆中达七年之久,为巩固蜀汉政权,保护阆中一方平安立下汗马功劳。

相传三国后期,张飞被部将范疆、张达暗害,二人取其首级投奔东吴,行至云阳,闻说吴蜀讲和,便将张飞首级抛入江中。一渔翁捕鱼时,将其打捞上岸,埋葬于飞凤山麓,当地百姓便在此立庙纪念,故有张飞“头在云阳,身在阆中”之说。

张飞庙庙内铸有一口大钟,传说张飞大义大勇,死后仍为百姓保一方平安,每遇火警、水警乃至匪警此钟就会自动鸣响,故称“灵钟”。从照片上可清晰地看到庙宇临江一面的墙上“灵钟千古”四个大字。

威尔逊来到开县的时候,正是当地水稻成熟的季节,他记录了农户们收割、晾晒稻谷的场景。图中农户们使用的农具分别是拌桶和风车。拌桶是四川农村收割稻谷的专用工具,其外形为正方形,由厚约5厘米的四块木板,采用榫卯结构组合而成。

桶高约80厘米,上大下小呈斗状。四角上方各有一个便于移动的把手。收稻谷时,人们把拌桶搬进稻田里,用一床竹编的大晒席,从里面将其中三方围起来,以挡住摔打谷穗时谷粒四处飞溅。风车是筛选稻谷使用的农具,主要由装稻谷的漏斗、手柄与叶轮、漏槽与出风口等部分构成。

晾晒后的稻谷,里面含有一些瘪壳和杂物。通过摇动手柄产生风力,饱满的稻谷就从大漏槽里出来,不太饱满的则从小漏槽落下,瘪壳和杂物就被吹到出风口外面。通过风车,优质的稻谷便脱颖而出。

阆中白塔山下的黄连关。

威尔逊从仪陇进入阆中境内后,经黄连垭继续前行,沿嘉陵江岸朝锦屏山方向直抵山脚的南津关。从这个“水陆双利”的关口过渡,便到了古城阆中。在威尔逊的眼中,阆中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有很多优秀的建筑,同时还是一座重要的宗教城市和军事重镇。

据史料记载,早在战国时期,阆中即为巴国别都。从公元前314年秦惠文王置阆中县后,历代王朝都曾在这里设置郡、州、府、道治所,是川东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

南津关坐落于阆中古城南面,背倚风景秀丽的锦屏山,与古城隔江相望。这里自古就是商贾云集、物贸繁盛的水陆要塞。明成化年间,南津关曾设浮桥通嘉陵江两岸,与古城连为一体。

在潼川府一古驿道旁(今三台县八洞镇)的庙宇前,威尔逊停下了脚步,他看见庙宇旁有一个专为过往客商开设的小茶馆,几个人正在里面歇息喝茶,他也决定在此作短暂停留,并将古树、庙宇和那个小巧玲珑的塔摄入了镜头。

立在庙宇前的那个塔叫字库塔,它是古人专门用来焚烧字纸的微型建筑。字库塔始建于宋代,大多采用六角或八角柱体,塔身有方形或圆形的孔,字纸便从这里投入。塔龛中供奉有仓颉、文昌、孔圣等神位。

古人将废弃的字纸放到专门修建的塔中焚烧,这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惜字如金”、“敬天惜字”观念所形成的一种习俗。旧时读书人从不随意处理有文字的废纸,民间有种说法,糟蹋字纸会生疮害病、双目失明,并祸及子孙。所以,凡是废弃的字纸,都要在字库塔前举行专门的仪式集中焚化。

成都东门望江楼。

▲成都满城。

来到天府之国的首府成都,威尔逊的目光被许多风景名胜所吸引,武侯祠、青羊宫、九眼桥、望江楼等被他悉数摄入镜头。武侯祠始建于公元223年,是纪念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祠堂。诸葛亮为蜀汉丞相,生前曾被封为“武乡侯”,死后又被蜀汉后主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因此历史上尊称其祠庙为“武侯祠”。

青羊宫是成都最古老、规模最大的道教宫观。因其主要殿堂三清殿中有两只铜铸的青羊,故名。青羊宫中的八卦亭,突出地体现了道教教义特征,是一座标志性的建筑物。它布局紧凑,精巧大方,整体建筑共三层,建于重台之上,亭座石台基呈四方形,亭身呈圆形,象征古代天圆地方之说。

九眼桥古名宏济桥,始建于明万历21年(1593年)。系石栏杆、石桥面的大拱桥,下有9孔。在乾隆53年(1788年)补修时,改名为九眼桥。望江楼又名崇丽阁,是明清两代为纪念唐代著名女诗人薛涛而建的。

楼高39米,共4层,下面两层四方飞檐,上面两层八角攒尖,既有北方建筑的稳健雄伟,又有江南楼亭的秀丽玲珑。因其矗立于锦江边,故名望江楼。成都的满城位于城区西部,当地人俗称“少城”。

康熙20年(1681年)冬,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平定以后,成都地区的满人逐渐增多,清政府于1718年开始在成都为八旗兵及其家属专门修建了这座“城中城”。满城不准任何汉人进入,也不准满人随意外出。满清统治末期,满汉互不往来的规矩开始改变,双方逐渐融合并通婚。

被称为“父老开心地,乡村体面场”的古戏台,是我国广大农村娱乐的主要场所,也是乡民们的精神殿堂。威尔逊拍摄的古戏台位于离绵竹城不远的兴隆镇。戏台屋脊的正中矗立着戏台的主要标识——直指云天的方天画戟,屋脊的两端饰有造型优美的鳌鱼和挺拔的飞檐翘角,房顶上还有许多戏剧中的人物雕塑。

正所谓“戏台小天地,天地大戏台”,在古戏台上,咫尺天涯评论是非功过,须臾岁月历数万古忠奸;洞世事谙人情悲欢离合,绎彼此演古今喜怒哀乐。这里,构成了演绎生、旦、净、末、丑的特定艺术表演空间。

跟其他地方一样,绵竹兴隆镇的古戏台上,也镌刻着两幅形象生动,寓意深刻的楹联:“舞袖风生蹁跹入妙,歌台暖响婉转关情”,“好将白雪阳春曲,引出忠臣孝子心”。

在北川县的漩坪乡,威尔逊拍摄了当地一座很有特色的竹索桥。北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山势险峻,溪流密布。以前,在大山深处的交通要道上,有许多这种以竹索悬挂于河流两岸的索桥。这座竹索桥横跨湔江,长约30米。

由于竹索桥摆动较大,承重有限,在人流往来频繁的地方,往往会同时修建几座竹索桥以方便路人。2008年5·12大地震使这里形成了堰塞湖,水位上升60多米,当年的竹索桥遗迹已沉入湖底。

“黄龙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简直不可思议”,威尔逊在日记中曾经这样写到。黄龙位于四川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境内的岷山山脉南段,是一条长7.5公里、宽1.5公里的缓坡沟谷。

沟内布满乳黄色岩石,远望好似蜿蜒于密林幽谷中的黄龙,黄龙沟名即来源于此。它以“奇、绝、秀、幽”的自然景观而蜚声中外,被喻为“人间瑶池”。威尔逊是最早记述黄龙奇观的外国人。他的《一个博物学家在华西》一书有这样的描述:

“一股激流夹带过量的石灰从亘古雪原雪宝顶奔腾而下,沿岸沉积着厚厚的乳白色石灰外壳。这里被西番(当地藏族)认为是圣洁的,对他们而言,任何自然现象都有强烈的诱惑力。那里早就建有一座庙和由溪流冲刷而成的一串约50个小湖,展示着最旖旎的风光。”

▲在松潘雪山梁子东坡民居前的威尔逊(右)。

雪山梁子是从黄龙到松潘的必经之路。离开黄龙到松潘途中,威尔逊特意在雪山梁子东坡的一处民居前,请随从为自己拍了一张留作纪念的照片。翻过雪山梁子经川主寺就到了被称为“川西门户”的松潘。

松潘古称松州,始建于明朝洪武12年(1379年)是历史上有名的边陲重镇。松潘古城周围高山屏蔽,岷江穿城而过。古城分内、外两城,内城平面跨崇山,依山顺势略呈三角形,东部崇山之下河谷地带为长方形,外城毗邻内城南面的河谷下坝,有城门与内城相通。城门共有七道,其中内城五道,外城两道,城墙总长6.2公里。

茶马古道是我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商贸通道。主要分南、北两条,并包括若干支线。在松茂茶马古道上,威尔逊不时与往来的客商擦肩而过,在他的镜头里,不乏马帮、骡队、挑夫和背夫奔波于古道上的身影。

松茂茶马古道是成都平原连接汶川、松潘和茂县的一条交通大动脉。古道起于都江堰,沿岷江河谷而上,直达松潘古城,全长700多里。松茂茶马古道既是四川西部的一条经济走廊,又是文化交流的主要渠道,曾经在我国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被誉为“南方丝绸之路”。

茂县以北60多公里的岷江东岸,有一个名叫叠溪的古镇,它扼松茂要道之冲,既是军事重镇亦是商贸集散地。1933年8月25日,叠溪发生7.5级地震,古镇遭受灭顶之灾。

地震引起山体滑坡,台地下沉,千年古镇整体陷落,沉入堰塞湖底。所幸的是,1910年8月30日,威尔逊途经此地时,留下了古镇在发生地震之前23年的影像。古镇四周有坚固的围墙,东门和北门外分别矗立着两个碉楼,城内的城隍庙和民居清晰可见。

汶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据《元和郡县志》载:汶川县“因县西汶水(即岷江)为名”。漩口镇位于汶川县东南部,与都江堰市、映秀镇、卧龙自然保护区毗邻,是进出阿坝州的咽喉要地。

漩口镇的迥澜塔在该镇岷江与寿溪河交汇处的岸上。塔为九级密檐式砖塔,坐东南向西北,高21米,塔基及塔身平面呈正六方形,塔顶为六角攒尖。每当雨季来临,岷江水自北而南,寿溪河水由西向东,洪水在交汇时旋转成迥澜,迥澜塔由此得名。

威尔逊当年所到的灌县,因境内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已在1986年更名为都江堰市。公元前256年,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该工程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

都江堰二王庙坐落在玉垒山麓,是为纪念都江堰的开凿者李冰及其子二郎而修建的。二王庙前的安澜索桥始建于宋代以前,明末毁于战火,1803年重建。索桥用竹缆横挂江面,飞架岷江南北,全长300多米,是古代川西与阿坝之间的商业要道和藏、汉、羌族人民的联系纽带,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

达维土司官寨位于阿坝州小金县。土司制度是封建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统治当地人民的一种特殊政治制度。土司作为一种官职,主要用于封授给西北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部族头目。土司的官寨是其权力、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官寨集碉楼、藏经楼、书房、土司起居住所等于一体。官寨的碉楼一般三四层,高的达十几层,外观造型像只粗大的烟囱,里面有暗道、水道,是一种防御工事。猛固桥和马鞍桥距小金县城7公里,两桥相距不足200米,地处要冲,易守难攻。

架于峭壁之间,跨于急流之上,抚边河与沃日河在此交汇,融入小金川河奔腾西去。三关桥位于小金县城西南,横跨小金川,是连接小金、金川和丹巴三地往来的关口。

威尔逊从阿坝州的小金县一路向西,进入了甘孜州的东大门丹巴县,再从大渡河畔的丹巴县城章谷镇往南,就到了甘孜州州府康定。当时的康定叫“打箭炉”。相传三国时诸葛亮率大军南征孟获途经雅安,曾派遣一名将军到康定一带造箭,据说这位将军每天能造箭数千支,当地百姓异常惊奇,将其视为神灵供奉,就把造箭之地叫做“打箭炉”。

海子山、折多山、贡嘎山由北向南纵贯康定全境,雅拉河与折多河滋养着这颗璀璨的高原明珠。泸定桥位于康定东南部泸定县的大渡河上。1705年,康熙皇帝为了国家统一,加强川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解决汉区通往藏区道路上的梗阻,下令在大渡河修建此桥。

在距康定东南部50公里左右的贡嘎山,被誉为“蜀山之王”。贡嘎山东坡的海螺沟,是我国境内唯一的海洋性冰川,也是亚洲海拔最低、规模最大的海洋性现代冰川。威尔逊镜头中所呈现的是当年海螺沟南门关沟沟口的景象。

位于大渡河中游两岸的汉源县,地处横断山脉北段东缘。汉源县的清溪古镇为汉代始建,因其地理上北接雅安,南连西昌,东邻乐山,西通康藏,是四川重要的交通枢纽。旧时的丝路、茶道、盐道都在这里交汇。

清溪古镇有4道城门,东门叫省耕门,意为重视农耕;南门称通化门,提倡开导教化;西门为阜财门,期盼物阜民丰;北门是武安门,主张尚武安民。从威尔逊镜头中的清溪古镇可以看到,城中屋宇沿十字形中轴线分布,树木掩映,白墙黑瓦,错落有致,呈现出一派祥和安宁的世外桃源景象。

乐山市,即古嘉州府地。这里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极为深厚。远在3000多年前的巴蜀时代,此地曾是蜀王开明部族的故都。乐山地处四川盆地向西南山地过渡地带,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在此汇流,唐宋时期曾有“山川秀发,商贾喧阗”的盛世辉煌。

嘉州筑城,始于北周,因城临大江,号为“江城”。据说,嘉州古城的城门最多的时候有三江门、定波门、平江门、嘉乐门、丽正门等17座,现在仅有11座城门遗址。乐山当地的老人说,威尔逊所拍的嘉州古城老照片上的城门很像平江门,也有人认为从城内的繁华景象和城门的壮观程度来看,更像昔日的嘉乐门。

巫溪县大山深处的百姓。
威尔逊雇佣的向导和植物采集团队。

作者/山河旧梦Dreams

责任编辑:陶然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