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女性作家不同视角下的同一个“母亲”

来源:东西问客户端 1657618119991

在斯文蕾娜·库奇克看来,文学创作既有共通之处也会有不同之处。

【东西问客户端7月12日电】“母亲”既是一个家庭角色,也是一个社会角色。中德女性作家笔下不同的“母亲”又会产生哪些相同的特质呢?

10日,在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与哥廷根大学德中跨文化日耳曼学和文化比较研究所合作举办的“文化接触—作家驻留”项目中,德国女性作家斯文蕾娜·库奇克(Svealena Kutschke)与中国女性作家朱婧对她们的作品《蓟马》与《那般良夜》线上展开对话,对相同的家庭话题进行了比较与探讨,分享了她们在创作过程中的所思所想。

斯文蕾娜·库奇克已出版了四部长篇小说,其新作《蓟马》在2021年由克拉森出版社出版,她的作品曾荣获多个奖项和资助;朱婧是南京市第二期青春文学人才计划签约作家,她从2003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曾出版过《关于爱,关于药》、《那般良夜》等多部短篇小说集,两位都是非常优秀的当代女作家。

如出一辙映射现实的文学表达

朱婧的作品《那般良夜》所讲述的是以改革开放为时代背景,以一位普通中国母亲为主人公的三口之家的平凡故事。

朱婧表示,她是将大的时代背景缩影到了一个小的家庭之中,她所描述的家庭不再是一个幽闭的密室空间,更多的是在扮演一个具有变革意味的社会生活实验室角色。她希望通过表现传统制度的衰败与未来时代的来临,为那些默默无闻的母亲们发声。

与之相同的是,斯文蕾娜·库奇克在作品中也同样表现出了这种“时代之变,家之变,人之变”。

斯文蕾娜·库奇克认为,朱婧作品中的母亲无处不在又总是被忽略,“除去‘母亲’和‘妻子’的家庭角色外,其社会角色往往不被人们所认知。我的作品中一些角色同样也是不被发觉和重视的,两者有着相似之处”。

“同时,我将作品放置在了纳粹主义和两德统一的历史背景之下,其权力的结构在家庭之中形成了映照,形成了较为复杂的社会家庭关系。”斯文蕾娜·库奇克表示。

虽然两位作家的国籍不同、视角不同,但无论是朱婧的《那般良夜》还是斯文蕾娜·库奇克的《蓟马》,所讲述的都是立足于社会历史背景同时又以母亲为主要角色的家庭伦理关系的故事。

求同存异:在文学差异性中互鉴

活动中,朱婧和斯文蕾娜·库奇克分别对她们作品内容也进行了分享。

朱婧笔下的母亲几乎是毫无保留地照料他人,而斯文蕾娜·库奇克笔下的母亲诺拉·贝克则试图以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她们的作品中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母亲形象。

“斯文蕾娜·库奇克的作品不单单是在讲述一位母亲,还包含了对家庭内部三代女性之间关系的探讨。”朱婧说,《蓟马》中的那个抛掷家庭的青年人令她印象深刻,其作品中充斥着青年亚文化元素,“这种抵抗与合作、落后与进步、老年与青年的亚文化内容不是停留在表象,而是被放置在社会结构中,这令我深受启发”。

同样是描写家庭关系的作品,朱婧认为自己的作品还是芽苞初放的状态,而斯文蕾娜·库奇克的作品已然十分的成熟丰茂。

朱婧强调,她在文学作品中有时会以男性作为第一叙事角色,以此来逃避女性作为第一叙事角色的社会压力。“作为女性作家在写作的过程中经常需要考虑社会关系和写作伦理,我真切地想了解斯文蕾娜·库奇克是如何解决这类问题的”。

“事实上,相对于朱婧女士的作品,我的作品更多是在表达适合女性描述的偏向于政治性的内容,更加具有包容性的去探讨女性角色归属的问题。”斯文蕾娜·库奇克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她还表示,在角色归属问题上,朱婧的作品《那般良夜》也给了自己很大的启发,“作品中,不仅对母亲和妻子的角色有一个具象的探讨,而在母亲离开家时的描述又形成了一个断层,令读者能够有空间去构想母亲离开家时的心理活动。”

在斯文蕾娜·库奇克看来,文学创作既有共通之处也会有不同之处。“在写作时,作者总会把生活的某个部分放置在作品之中,所以我们总能从文学作品中看到作者身上的影子。同时,作者在构建认知和了解社会规则的过程中,还需要广泛阅读其他作家的作品,以便于了解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件事的见解与看法。”(完)

作者/赵旭

责任编辑:女也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