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倪豪士来说,兜兜转转,从垂髫到鹤发,他与中国好像一直有着或深或浅的缘分。
【东西问客户端9月16日电】倪豪士(William H.Nienhauser,Jr.),来自美国的知名汉学家,是全美惟一专门研究中国文学的杂志《中国文学》(Chinese Literature: Essays,Articles,Reviews,i.e.CLEAR)的创办者,并长期担任主编。倪豪士多年来潜心研究中国经典文学作品,著有《皮日休》、《传记与小说:唐代文学比较论集》和《柳宗元》等近百篇论文与书评。为了进一步向西方世界展现中国经典作品的魅力,倪豪士还倾尽全力翻译《史记》这部史学巨著。近日,倪豪士受邀接受专访,畅谈自己对汉学研究的心得体会,以及对中华文化的喜爱之情。
▲本文图片均来自受访者供图
在别人看来,搞研究是枯燥的苦差事,但在倪豪士看来,是“一生一世的赏心乐事”。这一切都源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虽然是外国人,但是他喜欢中国的美食,愿意嚼着豆包欣赏中国的风景;虽然汉字书写不易,但是他愿意练习书法陶冶情操;他会与柳宗元产生共鸣,也欣赏皮日休的坚忍不拔,更为沈从文的散文所折服;即使面对《史记》这样的“大部头”著作,他也毫不畏惧,迎难而上……
情系中文
倪豪士1943年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曾游学远东和德国,1972年获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任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东亚语言文学系霍尔斯特·斯科姆讲座教授。他专门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唐代文学研究,并致力于《史记》等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翻译。2003年由于其在中国古典文学领域的突出贡献,获得德国洪堡基金会(Humboldt Foundation)终身成就奖。
在与记者分享儿时经历时,倪豪士回忆道:“在孩童时代,由于一本祖母留下的旧教科书,我早早就对历史产生了兴趣。”说起自己与中国缘分的开始,倪豪士提到了一本书——《东京上空三十秒》(Thirty Seconds over Tokyo)。书中描述的中国人民帮助美国飞行员,以及“飞虎队”(Flying Tigers)的一些故事,让倪豪士第一次对中国这个神秘的国度萌生了兴趣。“一个拥有好吃的美食和热情友善的人民的国家是什么样的呢?”
不过倪豪士与中国的缘分并没有就此展开。在高中毕业之后,父亲为了让倪豪士在未来好找工作,安排他学习了工程学。倪豪士在采访中无奈地说道:“我一点兴趣也没有。”一个学期后,他就借参军之机进入陆军语言学校(Army Language School),正式开启学习中文之路。在提及这段经历时,倪豪士透露自己一开始还对学习中文有些犹豫,但学校里负责接待他的人一句话点醒了他:“孩子,既然你选择了中文,这就是你要学习的,是命运的安排。”从此,倪豪士坚定了学习中文的心,也拥有了陪伴自己的中文名字。
结缘汉学
同样陪伴着倪豪士的还有他青梅竹马的妻子。在采访中提及家庭生活时,倪豪士带着笑意回忆道:“高中一毕业,我就早早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不过爱情的甜蜜没有影响倪豪士深入研究中国文化之旅。他首先选择了印第安纳大学(Indiana University),由此接触到许多华人教师。“第一位华人教授就令我印象深刻,因为这位老师介绍了许多著作,还带来了一些中文报纸。”同时,倪豪士颇感庆幸地提及,正是这一经历让他认识了领他走入中国古典文学大门的知名翻译家柳无忌。在柳先生的指导下,倪豪士研究了清末小说家吴沃尧的著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谈及1968年拿到文学硕士学位之后的求学经历,倪豪士还是略感遗憾,“本想去中国深造,但未能成行”。不过此后倪豪士选择在德国波恩大学(Bonn University)留学了一年,让他得以结识汉学家霍布理(Peter Olbricht)。在此期间,倪豪士发现自己“似乎能与柳宗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由此确立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同时,倪豪士也涉猎汉赋领域。在毕少夫(Friedrich Bischoff)教授的引导下,他撰写了《〈西京杂记〉中的文学和历史》等论文。
有感于《史记》这本史学著作的一些章节至今尚无令人满意的完整英译本,倪豪士从1989年开始毅然决然地开启了数十年研究和翻译《史记》的生涯。倪豪士在接受采访时认真地说道:“希望我的《史记》译本不仅服务于一般读者,更服务于学者与专家,进一步推动西方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研究。”
行万里路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倪豪士也深知这一道理。抛开书本,倪豪士也曾亲自到访过这个令他魂牵梦萦的国度。除了东北和云南之外,他的足迹几乎遍及中国各省份。
在记者问及在中国的旅程时,倪豪士侃侃而谈“最熟悉的城市还是南京”,因为他曾多次到南京参加有关《史记》的研讨会。时至今日,他还记得,第一次到访南京是在1981年。“我一到这座城市就很喜欢,因为我可以用1毛钱买豆包当早点。而且这里交通非常便利,我可以随处去逛。”
“不过说起难忘的中国之行,那一定是我第一次去湖南永州的那次,”倪豪士在采访中说,“早在研究柳宗元的时候,我就对永州充满了好奇,因为这是柳宗元谪居的地方。”1985年年末,倪豪士和妻子在浙江杭州旅行时赶上了大雪,西湖边的出租车司机向他们推荐去永州游玩。本就对永州兴致勃勃的倪豪士夫妇由此开启了永州之旅。“当时,永州的外国人非常少。不过我们接触的许多中国人都非常友善。”倪豪士回忆起,他们参观了永州西山,还到访了当地一家小书店。而两年之后,当倪豪士再次回到那家书店,收银员竟然一眼认出了他,说道:“啊,你回来了。”
“收银员这句话可能是无心的,但令我感受到了与中国城市之间的牵绊。”倪豪士谈及此事时还颇为感动。确实,对倪豪士来说,兜兜转转,从垂髫到鹤发,他与中国好像一直有着或深或浅的缘分。正是这份与中国的不解之缘令他怀有沟通中西文化的强烈使命感,将研究中国经典作为一辈子的追求,无忧亦无悔。(完)
作者/杨雅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