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性是文化生长的土壤,而世界性更是文化进步的动力,以传统文化向世界传递大爱,以交流融通携手奔赴未来。
『编者按: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不仅是国家的政策目标和文化期待,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现。如何进行传统文化创新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常讨论常新的问题。近日,李玉刚做客由共青团中央出品的青年演讲节目《与世界说》,向我们讲述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故事。』
自2006年从央视《星光大道》正式出道,十六年一路走来,李玉刚一步步探索与寻找将传统文化与流行元素融合的机会。他在思辨和突破中坚持,希望让传统文化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在本期节目中,李玉刚将为我们讲述传统文化中的“无界创新”。
尝过世间冷暖 追梦路上无怨无悔
小时候村子里只有一台黑白电视机,李玉刚第一次看到春晚华丽的舞台,炫目的灯光和精彩的表演时,就被深深的震撼到,决定长大之后要考取艺术院校。但当他考上了吉林艺术学院的时候,却因家境贫寒无力支付学费,他只能带着两百块钱自己闯天下。怀着“好男儿志在四方”的决心和勇气,他坐着县城里的绿皮火车驶向远方,对他来说那是梦想的开始。
在餐厅打工时,李玉刚第一次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他发现自己用女声演唱非常受欢迎。正在他“春风得意时”遇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老师——京剧的长者马洪才先生,他指出了李玉刚的一个“命门”。马老师对他说:“你不能只做一个哗众取宠的表演者,一定要有深厚的艺术功底。”这番话让李玉刚醍醐灌顶,李玉刚希望自己可以把传统文化中的男旦表演方式融合到自己的表演中。在他心中萌发了一个信念:“我要用一种新的方式去把京剧元素和流行音乐结合起来,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命!”
凭借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李玉刚拿到了《星光大道》年度季军,还两次登上央视春晚舞台。但这些成绩并没有让李玉刚停止学习的脚步。这些年来,李玉刚一直践行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舞台剧《昭君出塞》是他投入了最多精力和情感的一出剧目。为了更好地找到灵感,李玉刚和团队重走了昭君之路。3000多公里,变换各种交通工具,从王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沿着当年的路线北上,他忽然体会到王昭君当年的心情,也找到了要如何演绎的感觉。
“于此换马、于此别家
转身天涯、北风迁怒了荒鸦
于此换马、于此别家
汉土所厚,孤心深埋一粒流沙”
每次唱到这里,李玉刚都能感受到王昭君行至边境交界时,回望故土的心境。六年打磨,50多场国内演出,场场座无虚席,这部剧也得到了观众们的认可。
越是民族的文化 越有可能被世界接受
《昭君出塞》在国内演出的成功增加了李玉刚的信心,他决定要把它带给世界。
第一场演出选在泰国曼谷,一个小时之内两场演出票被一抢而空。正在住院的泰国公主诗琳通甚至偷偷从医院跑来现场观看。
在美国圣迭戈演出,表演前观众们冒着严寒在剧院前排起了长队,表演后掌声此起彼伏。
在温哥华演出,加拿大总理也发来了贺词,现场不仅有华人还有很多外国观众,他们被神奇的东方魅力所惊叹,对中国传统文化也肃然起敬。
《昭君出塞》的成功,一方面是由于现代与传统融合的艺术形式,更容易让跨国界的观众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更因为中华文化精神中追求和平、包容、团结的大爱,与人类普世价值的追求是高度趋同的。
传统文化的“无界创新”
有人问李玉刚,在国外演出,会为了外国观众而做调整吗?
他说:“我们要守护自己的传统文化,首先要保留文化的独特性,因此我不会刻意迎合。”
中华民族的精神不仅包含着自尊自爱、自强不息,同时也包含着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胸襟。
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增加,中华文化也渐渐被全世界各民族汲取欣赏。李玉刚曾被授予“民族品牌工程推广大使”,他希望自己能竭尽所能,影响和带动更多人关注和支持传统文化。“在我的艺术舞台和日常生活里,也都潜移默化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它已经成为我生命里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只有热爱它,融于它,才能随时随地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能量,传递给身边的每个人。”
民族性是文化生长的土壤,而世界性更是文化进步的动力,以传统文化向世界传递大爱,以交流融通携手奔赴未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