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养膘好时节,这些文人老饕真会吃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1666679153292

中国饮食文化五花八门,细品名家笔下的秋冬味,看看秋冬养膘到底应该怎么吃?

大雁南飞,层林尽染,时间已不知不觉步入了秋的深处。每逢秋风习习,人们的胃口也开始慢慢变好,总想吃点“好”的来弥补弥补“苦夏三分虚”的身体。我国当代文学家汪曾祺先生曾赋散文《贴秋膘》,字里行间满是人间烟火气息,令人垂涎欲滴。

古往今来,文坛上的老饕众多。所谓老饕,由“饕餮”一词演变而来,指那些特别会吃,对美食文化、传统很了解的食客。中华民族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跨越时代的“文豪吃货”流转于四方食事,留下了不少经典文字。毕竟美味的食物,谁人不爱呢?

让我们跟随名家美文,一起细细品味他们笔下的秋冬滋味,看看在这些文人老饕的眼里,秋冬养膘到底应该怎么吃?

菊黄「蟹」肥时

作为一道秋季时令美味,吃螃蟹的历史可谓非常悠久,千百年来受到了各朝各代文人雅士的追捧。目前,关于中国人吃蟹最早的文字记录出于《周礼》,古人在重大祭祀活动中把螃蟹做成“蟹胥”(即蟹酱),用作祭祀之物。

  ▲中新网资料图

  饮食纪录片《鲜生史》中提到:“《鲁迅日记》里记载了10多次吃蟹,每到蟹季,这就是饭桌上最郑重以待的食物。”每年10月至11月,鲁迅先生总会买上一些肉质鲜嫩的螃蟹,与亲友一起细细品尝、饮酒食蟹。螃蟹性寒,对人体的胃刺激较大,但即使身体不适,也无法阻挡他对螃蟹的爱:“金秋时节,蟹满膏肥,就是吃到胃疼,也不会消退我对大闸蟹的热情,若现在不抓紧吃,这么好的蟹,再吃就要等到明年啦。”

不仅爱吃,他还很会吃:“大的螃蟹用水煮熟或隔水蒸熟,用姜末加醋、糖作为调料食用,较小的蟹,则烧成面拖蟹、油酱蟹,当作下饭的小菜。”

要说排名top级别的“品蟹达人”,非清初文学家李渔莫属,人送雅号“蟹仙”。他在上市前就早早地存好买螃蟹的“买命钱”,还有一位特别精通料理螃蟹的女婢“蟹奴”。作为一名坚定的“清蒸党”,李渔认为食蟹要遵循自然之道、原汁原味,他在《闲情偶寄》里写道:“凡食蟹者,只合全其故体,蒸而熟之,贮以冰盘,列之几上,听客自取而食。”整只蒸熟、自己动手,这才能品尝到蟹的鲜美!

寒「羊」肉如膏

关于“美”的释义,《说文解字》著曰:“美,甘也,从羊从大。”足以窥见,羊肉味鲜美之名可见一斑。汪曾祺老先生在《贴秋膘》一文中大写羊肉,逗人吃欲,还特地强调:“羊肉要秋天才好吃,大概要到阴历九月,羊才上膘,才肥。羊上了膘,人才可以去‘贴’。”

  ▲中新网资料图

  在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历史中,羊肉可谓向来是肉食界的“扛把子”。从先秦到明清时期,吃羊肉曾一度是贵族才有的特权,并在宋朝皇家占据独特地位,当时的御膳房每年都要消耗十万多斤羊肉,吃法更是五花八门。

同样对羊肉情有独钟的还有“美食家”苏轼,留下了“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的赞美诗句,为“陕西一绝”的羊肉泡馍打响了千古流传的广告。而哪怕被贬到岭南的惠州时,无法实现“羊肉自由”的他不愧是一名“超级吃货”,凭借着多年对美食的造诣,他用没人要的“边角料”羊脊骨自创新吃法,打开了食材的新世界。

在给弟弟苏辙的书信中,苏轼大谈美味,并说这样能吃出螃蟹的味道来:“骨间亦有微肉,熟煮热漉出,不乘热出,则抱水不干,渍酒中,点薄盐炙微燋食之······意甚喜之,如食蟹螯。”可能苏轼也没想到,他喜欢的羊脊骨,如今不仅大有市场,还拥有了新的名字“羊蝎子”。

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宋代诗人晁公溯认为,羊肉配酒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沙晴草软羔羊肥,玉肪与酒还相宜。”肥美的羊羔哦,那像玉一样肥白的脂肪正与美酒相得益彰哪!

  当然,在寒凉的秋冬季,吃温暖的食物除了暖胃暖身之外,还能暖暖心。在物质丰富的今天,秋冬贴膘重在调养、不宜过度,应适当选择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的肉类食用,更需注意温凉互补、科学进补。(完)

作者/田园

责任编辑:步步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