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台580年,北京古观象台续写中西天文科学交流故事

来源:东西问客户端 1671279846207

历史已经成为过去,但今天中西在天文科学、博物馆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交往、学术研讨故事仍在不断续写,且未完待续。

【东西问客户端12月17日电】2022年是北京古观象台建台580周年。作为曾经的明清皇家天文台,北京古观象台承载着中国古天文发展的历史,其展示的八件古天文仪器中,“年龄最小”的一位——玑衡抚辰仪还见证了中西方天文的交流和发展。

  ▲北京古观象台。(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18世纪斯洛文尼亚科学家刘松龄(Augustin von Hallerstein)将欧洲科学文化带到中国,受命担任清朝钦天监监正,并主持制作了玑衡抚辰仪。”北京天文馆古天文研究中心主任肖军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玑衡抚辰仪的1:1复制品正在制作当中,目前主体已经铸造完成,未来将作为礼物送往斯洛文尼亚。

见证中西交流历史

玑衡抚辰仪是中西合璧的代表,背后还有一段故事,“乾隆皇帝来到古台看到七件仪器大都是按照西方天文仪器的构造和制度建造而成,他希望按照中国传统‘浑仪’再造一架新仪器。从1744年—1754年,玑衡抚辰仪用时十年时间铸造完成,主要是用来测量天体的赤道经度和纬度。”肖军讲述道。

  ▲玑衡抚辰仪

“玑衡抚辰仪在观测方法上按照中国‘浑仪’制作,而在刻度上采用了西方的划分方法,即按照西方360°的圆周度划分习惯,采用第谷的横向划分法,测量精度大幅提高。”肖军说。

“望远镜等观测仪器出现后,玑衡抚辰仪慢慢被取代,成为了中国最后一架大型古典青铜天文仪器。”在肖军看来,这些古天文仪器也是代表着高水准皇家艺术、文化的大型礼器,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观察玑衡抚辰仪的外观,可以看到仪器两边有两根游龙盘旋的柱子,支撑着天常赤道圈。在十字交梁底座的中心处立有精美的云座,托着双环子午圈的底部……肖军曾细细数过:“玑衡抚辰仪共有十条龙盘旋其中,还有狮子、云海、山水纹装饰其中,可谓巧夺天工。”

  ▲玑衡抚辰仪细部

“无论是从实用功能上,还是艺术表现细节上,复制如此大型的仪器都不是一件易事。”肖军表示,在玑衡抚辰仪复制过程中,运用了数字化建模、3D打印等先进技术手段。

续写中西天文科学交流故事

今年6月斯洛文尼亚驻华大使一行到古观象台参观,肖军为其介绍讲解。“这台仪器的监制者刘松龄,已经成为中国和斯洛文尼亚科学文化交流、友好交往的使者。他在中国的故事即使在今天依然被两国人铭记于心。”

不止于此,古观象台见证中西文化科技交流故事还有很多。中国曾向比利时鲁汶大学南怀仁基金会赠送了“天体仪”(即比利时科学家南怀仁设计制造的大型天文仪器之一)的模型,至今保存在南怀仁厅前。

  ▲天体仪

在北京天文馆之前举办的《古观象台——追日问天五百年》直播活动中,比利时鲁汶大学南怀仁基金会主席、南怀仁研究中心创始人韩德力(Jeroom Heyndrickx)回忆,1982年他第一次到北京参观古观象台。八架古仪中有六架是由南怀仁设计制造,让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天体仪”。“它见证了中西科学文化交流的历史……今天在鲁汶大学的天体仪复制品吸引了很多人前来参观,不断分享着曾经发生的故事。”

  ▲远眺古台仪象

“历史已经成为过去,但今天中西在天文科学、博物馆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交往、学术研讨故事仍在不断续写,且未完待续。”肖军说。(完)

记者/凌云

责任编辑:步步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