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100多年研究,常用字已基本被前辈解读完毕了,且这些解读基本都是正确的,剩下的就是所谓的“死文字”“硬骨头”,往往是不常用的字。
一片甲骨惊天下,一撇一捺皆传奇。谁能想到,3000年前的汉字时至今日仍屡屡成为当代社交平台上的焦点话题。近日,“破译一个甲骨文奖励10万”话题冲上微博热搜,关于“汉字起源”的思考再次成为各大媒体的头条。
上古仓颉创造了汉字的形态
汉字的起源究竟在哪里?汉字的发展演变史如何?
众所周知,汉字的是创造者是中国神话中五帝时期的仓颉。仓颉文化博物馆讲解员庞新刚指出,“古代人类在没有文字之前是使用实物、结绳和契刻来记事的。传说有一天仓颉去打猎,遇到三个人正根据野兽的脚印,辨别不同的野兽奔走的方向以及数量,以便循着足迹去追逐。受此事启发的仓颉‘观鸟兽之迹,体类象形而制字’以代结绳之法。这种办法逐渐推广开来,形成了最早的汉字。”
仓颉造的字有了汉字的大体形态,但在后续的发展与改变中,逐步地使文字更加容易记住与书写,慢慢地由简单的符号形式,演变为我们所熟悉认知的现代汉字。
象形文字甲骨文好“认”吗?
与仓颉创造的近似于符号的文字相比,走过漫长历史发展后出现的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其中蕴藏着生生不息的中华文脉。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传播,甲骨文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很多网民表示甲骨文其实很有意思。
在安阳殷墟博物馆门前,立有一块刻有甲骨文“福”字的石碑。“这个‘福’字甲骨文的形象,像是一个人手托着酒坛子,本初是祭祀之意,慢慢地演变成幸福的‘福’字。
19日恰逢雨水节气,一则用甲骨文解说“雨水”的视频也在网络刷屏。在甲骨文中,“雨”字上面的一横,象征天,横下面的点代表着雨点,描摹了从天空降下水滴的样子。“水”的甲骨文中间是弯弯曲曲的线,好似河水正在潺潺流动,两旁的四点则表示河水奔腾时溅起的水花。有网友表示,这两个字太好破解了,“甲骨文的雨水一看就是雨水”。
▲2022年1月3日,天津,一名参观者观看甲骨文展。(图片来自中新社)
解谜汉字 多年来仅一人拿到10万元奖励
甲骨文真的好“认”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否则也不会有“破译一个甲骨文奖励10万”元这样的热搜话题。那么,破译甲骨文因何这么难?还有多少甲骨文没有被破译出来?从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在中药铺买来的“龙骨”上发现甲骨文开始,中国人带着这一系列谜题已走过了124年。
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将中国的信史向钱推进了约1000年。至今,中国已发现的甲骨约15万片。需要说明的是,汉字发展到今天虽经历了各种书体的演变,但以形、音、义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语法仍与甲骨文一脉相承。
据了解,早在2016年,中国文字博物馆就曾发布通告,对破译未释读甲骨文并经专家委员会鉴定通过的研究成果,单字奖励10万元。对此,中国文字博物馆研究中心的刘浩证实了这一消息并表示:“复旦大学的蒋玉斌教授(于2018年)夺得了这10万块钱的奖励,他是破译了甲骨文中的‘蠢’字。”刘浩还现场演示了甲骨文中这个字的写法,字形与“屯”近似。
如何才能破译一个甲骨文?他表示,破译一个甲骨文首先要做的是搜集所有的甲骨材料,把它的词条全部列出来,然后就会大致知道这个疑难字的方向,比如它是动词还是名词?确定一个大体的范围后,再对这个字的形、音、义进行综合性的考释,考释出来之后返回到每一条甲骨卜辞中去验证结论是否成立。
专家:常用字释读完,剩下的都是“硬骨头”
认出一个字奖励10万元,但为何征集通报发布以来,仅一人获得最高奖,难点在哪?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甲骨文研究者朱彦民的解释称,从1899年发现甲骨文至今,在安阳殷墟地区出土的甲骨片数在16万片左右,目前相对共识性的观点认为,其中包含的单字大约有5000个。目前已有四五代学者前赴后继尝试破解这些单字,但仍有大约3000多字还没有被解读出来。
朱彦民表示,3000多年来,语言在发展,文字在进步,我们也已经脱离了商代的时代环境,文字的变化是文字释读一大障碍,文字的发展有其时代性,如果古人穿越到我们这个时代,他看到我们厨房里的很多工具,他会不知道该怎么称呼。同样的,我们回到古代,很多古人厨房里用的东西,我们也不知道该怎么称呼。所以不仅是文字在改变,很多事物也在改变,除非有些材料将这些餐具和文字对应起来,否则我们很难去追溯到其古代的形态,也就很难去了解文字背后的来龙去脉了。
“现在破解甲骨文就比过去复杂多了,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手段和途径。首先要了解甲骨文的造字本意,既要跟后世的文字对应得上,也要符合当时的历史实际。所以现在的古文字研究,尤其是甲骨文的考释,要求学者既要有古文字长期训练的素养,同时也得读懂古书,尤其是和甲骨文时代比较接近的古书,比如说《尚书》《左传》《诗经》都要读得懂,解读出的甲骨文和传世文献能够一一互证。”朱彦民表示,除此之外,研究者还需要了解金文、战国时期的简牍文字,甚至再往后的小篆、隶书等古文字的体系。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古埃及文字、两河流域楔形文字等古老文字早已不再使用,唯有甲骨文穿越时空沿用至今,其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甲骨文破译工作任重而道远,但相信每破译一个新字,都会又点亮一颗属于中华文明的璀璨之星。(完)
综合大河网、南阳网、中新网、每日新报、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