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至2022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对一号坑进行第三次发掘,新出土文物千余件,初步厘清军阵的排列规律,明确了陶俑的制作程序。
秦始皇陵兵马俑“横空出世”四十多年来,如同“中国文化的密室”,始终引发着公众的关注。陕西省文物局近日发布了秦始皇帝陵兵马俑一号坑的最新考古进展,据介绍2009年至2022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对一号坑进行第三次发掘,新出土文物千余件,初步厘清军阵的排列规律,明确了陶俑的制作程序。
▲兵马俑一号坑。(中新社资料图片 张远摄)
初步搞清军阵排列规律 明确陶俑制作程序
秦兵马俑陪葬坑是秦始皇帝陵园外围的一组大型陪葬坑,其中一号坑面积最大,平面呈长方形,按照排列密度估计,全部发掘后可出土陶俑、陶马6000余件。2009年至2022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对一号坑进行第三次正式发掘,发掘面积约430平方米。
据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员申茂盛介绍,俑坑的木质结构是由地栿——立柱——枋木——棚木构成框架式结构,较其他陪葬坑由垫木——地板——立柱——厢板木——棚板木所构成的厢椁式显得技术原始,兵马俑陪葬坑应该是陵园中修建较早的一组陪葬坑。
▲2019年6月,游客正在参观秦兵马俑一号坑。(中新社资料图片 张远摄)
通过考古发掘还取得了一些重要发现、新认识。在俑的等级与军阵方面,明确了特殊俑的职能,初步厘清了军阵的排列规律。
此外,通过考古发掘,认为俑的双臂单独制作,待陶俑躯干完全制作好后进行二次覆细泥,细部雕饰包括铠甲已完成后才粘接双臂,搞清楚了陶俑的制作程序。
申茂盛表示,此次考古发掘显示,甬道被人挖开过,推测有人利用甬道进入俑坑。能够利用甬道进入俑坑进行破坏的人,一定是参与了俑坑修建的人,联想投降项羽的秦兵,这些人在接受了项羽的指令来破坏的话,一定是轻车熟路,所以,甬道迹象可为项羽破坏秦始皇陵园和兵马俑坑提供一个非常有力的佐证。
兵马俑“出访”世界多国 掀起“秦俑热”
作为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秦始皇陵兵马俑“横空出世”四十多年来,如同“中国文化的密室”,始终引发着公众的无尽遐想与追问。千人千面的数千件陶俑组成气势恢宏的庞大军阵,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吸引数以亿计的国内外观众前去参观,其中包括200多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此外,兵马俑还受邀“出访”到世界上50个国家和地区的171个城市展览,所到之处都会掀起一股“秦俑热”。可以说,兵马俑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典型代表,是魅力中国的金字名片。
▲2017年,“秦汉文明”特别展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出图为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馆长康柏堂在秦兵马俑前接受采访时沉思。(中新社资料图片 廖攀摄)
先秦战国时期的墓内出土的陶质俑和木质俑形体都比较小。针对秦兵马俑在形制体量上的突变,有学者提出了秦俑艺术渊源“外来说”的观点,国内外均有学者推测,身形巨大的兵马俑受到了古希腊文化的影响。
对此,已故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原院长张仃曾指出,兵马俑是中国土生土长的雕塑。专家认为,兵马俑躯干塑造洗练概括,面部刻画细腻传神。这种重视传神、着重人物面部表情刻画是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特点。兵马俑显然继承了这一传统,面部造型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在雕塑技法和技巧方面,从新石器时代开始逐渐形成的传统泥塑、绘塑结合以及烧制陶器的技术,都在兵马俑身上得到了灵活运用。兵马俑是采用中国传统技法堆、塑、贴、捏等制成的艺术作品,在中国雕塑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完)
综合中新社、央视新闻、陕视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