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颜”并非现代人专利,古人绘画也加“滤镜”

来源:天津日报 1677207563000

在没有辅助设备的古代,想要“照相”就只能用纸笔将人像或景象画下来,那么,古人绘画时能“美颜”吗?

如今,人们在拍照后可以使用各种修图软件给照片加“滤镜”,甚至可以直接用美颜相机自带的滤镜功能让照片中的人物或者景物变得更美。在没有辅助设备的古代,想要“照相”就只能用纸笔将人像或景象画下来,那么,古人绘画时能“美颜”吗?

给皇帝“美颜”不容易

“美颜”可难不倒古人,他们在绘人物画像的时候,也会想法子加“滤镜”。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便是国画,主要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根据制作技巧、笔法,国画也可以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等类别。不过无论何种绘画方式,画家们都会根据环境特征以及人物特点为画作加上“滤镜”,让人物形象看起来更美、更鲜活!

唐代画家阎立本曾经绘制过一套《历代帝王图》,画面从右至左画有从汉至隋的十三位帝王的画像。虽然从没有见过这些帝王,但是阎立本刻画出了这些封建统治者共同的特性和气质仪容,而又根据每个帝王的政治作为和不同境遇,为每一位帝王加了“滤镜”。

阎立本通过个性化的描绘,对眼神、嘴角及面部肌肉的微妙刻画,表现出帝王们的心理、气质和性格等特征。比如汉昭帝刘弗陵,文静富态、从容沉稳,一副胸怀开阔的神态,俨然大国君主气派。而作为东汉开国皇帝的刘秀,在画中则是身材高大、两眼有神、双眉舒展,处处都流露出自信豁达。

总之,在阎立本笔下,那些有所作为的帝王,多半冠带轩冕、威严肃穆、睿智颖悟,一派雍容大度的神态,而昏庸无能或暴虐亡国之君,则表现出虚弱无力、刚愎自用之感。可以说,阎立本通过手工“滤镜”,成功塑造了十三个个性突出的帝王形象。

当然了,古人加滤镜的方式可是极其高明的,他们除了在人物本身上做文章,还会通过为背景加“滤镜”的方式来彰显人物个性,例如宋徽宗赵佶在他的《听琴图》中便使用了这种方式。这幅作品描绘的是官僚贵族雅集听琴的场景,有传言图中的抚琴者,正是赵佶本人,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这幅画也算得上是赵佶的“自拍”了。

到了清朝,皇宫里还来了不少的西洋“摄影师”,比如其中代表性人物郎世宁。郎世宁有着独特且高超的“摄影技术”──将中西技法融为一体,在形成精细逼真的绘画效果时又不失人物本身应有的威严。正是因为如此,郎世宁也成为乾隆皇帝的御用“摄影师”。

乾隆四年(1739),乾隆皇帝亲临南苑阅兵,便让郎世宁给自己“摄影”,这便是郎世宁的代表作之一──《乾隆大阅图》。郎世宁以鲜艳明丽的色泽和细致工密的画笔描绘出了时年29岁的乾隆皇帝,画中乾隆皇帝身着戎装,威风凛凛、英姿飒爽,一副意气风发的青年君王形象跃然纸上。

      ▲《姑苏繁华图》截选 现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都市摄影”讲技术

在古代,也有许多“摄影爱好者”对“都市摄影”偏爱有加。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都市摄影”作品当然要数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了,这幅画卷生动再现了北宋汴京(今河南开封)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都市景象,也让千年后的人们能够看到北宋都城的繁华都市面貌。

《清明上河图》开创了以长卷艺术形式为都市“摄影”的先河,许多后世画家争相模仿。比如宋元时期,便有未知名的艺术家为当时的大都市杭州创作了一幅《西湖清趣图》,虽然从艺术角度看,这幅作品的“摄影”技术一般,但可贵的是为人们展现了约800年前杭州的环西湖都市景致。

为乾隆皇帝创作南巡图卷的画家徐杨完全称得上是一位“都市摄影”的“发烧友”。除《乾隆南巡图》外,他还为当时的京师北京“拍摄”过多幅作品,其中著名的有《日月合璧五星联珠图》《京师生春诗意图》等,其中《京师生春诗意图》尤为特别。徐杨在《京师生春诗意图》中大胆借鉴了西洋画的绘制方式,将中国传统散点透视画法与欧洲焦点透视画法相结合,并采用鸟瞰式构图方式从正阳门大街由南向北层层展现当时的京师面貌。

当然了,要是说起明清时期最繁华的都市,苏州绝对是其中之一。早在明代,仇英便模仿着《清明上河图》为苏州创作了一幅仇本《清明上河图》,将明代苏州繁盛的集市贸易、鳞次栉比的商业店铺全部浓缩在了他的长卷中,再现了明代苏州的繁华景象。

而作为土生土长的苏州人,徐杨自然免不了要为苏州创作“都市摄影”。据说,徐扬曾用了24年时间将当时苏州的繁华全部“照”了下来,作品就叫做《姑苏繁华图》,这也是徐杨最负盛名的作品,整个画卷气势恢宏。有学者曾统计过,这幅画作中有一万两千余人,近四百只船,五十多座桥,二百多家店铺,两千多栋房屋。整个苏州城郊百里的风景和街市的繁华景象都跃然纸上,当时苏州的物产之富饶、百业之兴旺令人一览无余。

透过古人的那些精美图画,我们才发现:“美颜”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利。从古代各式各样的精美图画,再到今天各种各样的花式自拍,变化的只是形式,不变的则是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完)

责任编辑:卜乐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