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红柳绿,春水初涨;春雷乍响,蛰虫初醒;大地春回,韶光弥漫。
“一阵催花雨,数声惊蛰雷”。据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3月6日4时36分迎来惊蛰节气,标志仲春时节开始。此时节,桃红柳绿,春水初涨;春雷乍响,蛰虫初醒;大地春回,韶光弥漫。
▲3月5日,位于北京的中国电影博物馆内,收藏于此处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大屏幕演绎3月6日即将迎来的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惊蛰”的景象。(图片来自中新社 侯宇摄)
是春雷叫醒了百虫吗?
惊蛰这个节气最初的名字叫“启蛰”,因为避讳汉景帝刘启的名讳,被改为惊蛰。
谚语说:“春雷惊百虫。”感觉春雷就像闹钟一样。轰隆隆的雷声想起,于是“蜇虫惊而出走矣”。在自然界中,真是这样吗?
从气象角度观察,“惊蛰始雷”,只与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的气候比较吻合。而二十四节气起源的黄河流域,大多是在姹紫嫣红的谷雨时节迎来初雷。如果4月底才被春雷叫醒,那该是多嗜睡的动物啊!
所以说,“启蛰”比“惊蛰”更接近现实的情况。“启”,是一个温和的渐变渐变过程;“惊”,体现的是瞬间的突变。也许正是这个“惊”字,启发了关于雷声终结蛰伏的演绎和解读。真正唤醒冬眠动物的,不是有声的惊雷,而是无声的温度。温暖比雷霆更有力量。
轻雷惊春桃花开,灼灼芳华景色荣
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都有对应的“三候”,即在此时节可以观察到的三种物候现象。惊蛰节气的“三候”分别是“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桃始华”即桃花开放;“仓庚”即黄鹂,黄鹂鸟开始鸣叫了;至于“鹰化为鸠”,古人认为,有些动物会“改头换面”,人们看到老鹰减少了,鸠(这里可能指布谷鸟)多起来,以为这些鸠是老鹰变化而来的。与惊蛰三候对应,在二十四花信风中,惊蛰期的花信风是一候桃花、二候棠棣、三候蔷薇。
▲3月1日,福建福州,西湖公园桃红柳绿,美不胜收,吸引民众乐享春日时光。(图片来自中新社 张斌摄)
桃花是春的使者,《诗经·周南·桃夭》的桃花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灿烂;晋代陶渊明笔下的桃林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唐人崔护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不由得让人生出几丝遗憾、落下些许感慨。
相较于桃花的美丽飘零,蔷薇则要坚强得多,唐代诗人杜牧赞其“闲倚狂风夜不收”。蔷薇之美在密集而生,满枝灿烂,在院边上、墙根处、道路旁,转角处便会有偶遇蔷薇的惊喜。茂密的枝叶中,花朵清丽,如星星点点,风起帘动,“满架蔷薇一院香”。
二十四节气:一份步入东方文明的地图
2016年11月,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世界又多了一个了解东方文明的门径。时年,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晓峰参与了申遗相关工作,在他看来,秦汉时期彻底建构成型的二十四节气,依托的是对太阳长期科学的观测,是中国古代科学精神的结晶。而“观象授时”的时间文化体系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根基,从根本上影响了中国人的物质生产与人文关怀。
节令是一份步入东方文明的地图,天文、农事、物候、花信、艺文等等尽在其中。如今,许多现代人早已不事农桑,却仍可以在惊蛰三候时,看桃始华、听仓庚鸣、叹鹰化为鸠。
节气从未被遗忘,因其活在最广阔的生活里。在忙碌的生活里,翻开日历,数字中一瞥而见的“立春”“惊蛰”“春分”,好似一个个穿越古今的密码。如果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那么,为时间命名,就是祖先为我们留下的回家的路牌,更是中国人从大地里生长出的浪漫。
网络上,“惊蛰吃什么”曾一度成为热门话题。山西人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据说是因为梨谐音“离”,取自晋商“离家创业”之意,还有说法是祈愿春耕时节远离虫害。山东、浙江等地惊蛰有吃“炒虫”的习俗,其实是将黄豆、芝麻等看上去像虫的食物架锅爆炒,初衷仍是远离疾病灾害……一番科普,忙坏了民俗专家和营养科医生。看来无论古今,节气里最具生命力的正是生命本身。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伴着融融春光,暖暖春意,一起感受春日的生机与活力吧!(完)
综合新华社、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