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汉学讲坛”第三讲 多国汉学家畅谈文明互鉴“和而不同”

来源:东西问客户端 1679139606847

文明的多元化决定了发展道路的多元化,正是在继承和诠释古老文明的过程中,在平等的交流对话中,不同国家找到了根植于自身文明传统的智慧与道路。

【东西问客户端3月18日电】“‘和而不同’不仅是维护社会福祉,而且有助于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德性价值观念。”在“世界汉学讲坛”第三讲上,德国汉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新奥国际杰出教席岗位教授谢林德(Dennis Schilling)表示,各种文明、各国需要建立“和”的机制,进行常态化交流、交往、贸易,加深相互理解,找到并持续创造合作契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纵观历史,各文明古国之间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从古“丝绸之路”到如今“一带一路”古老文明的价值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这也是为何3月17日举行的“世界汉学讲坛”第三讲,要以“文明交流互鉴与人类社会进步——古老文明价值的当代转化”为主题。当日,40余国的汉学家和青年汉学学者通过线上线下共同参与的方式,展开交流讨论。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在世界汉学论坛上致辞。(图片来自东西问客户端 王骏摄)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世界汉学家理事会理事长刘利表示,文明的多元化决定了发展道路的多元化,正是在继承和诠释古老文明的过程中,在平等的交流对话中,不同的国家找到了根植于自身文明传统的智慧与道路。世界汉学讲坛邀请来自不同文化传统、深耕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汉学大家发表宏论,聆听他们的观点和对话,必定会对当代学者的研究和青年学生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

苏丹前驻华大使、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加法尔·卡拉尔(Gafar Karar Ahmed K.)在致辞中表示,阿拉伯文明和中国文明都是古老文明的代表,中国同阿拉伯国家的友好交往走在了世界各民族前列。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始终是中阿交往的主旋律,两大文明将继续携手共铸世界古老文明共处典范。

  ▲世界著名中西比较哲学家、汉学家与中国哲学典籍翻译家、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荣誉教授安乐哲(Roger Thomas Ames)通过线上的形式,以“儒家文化和文明的延续意义”为题,阐述了儒家文明的思想渊源、内在逻辑与价值内涵。(图片来自东西问客户端 王骏摄)

谈及儒家文化和文明的延续意义,世界著名中西比较哲学家、汉学家与中国哲学典籍翻译家、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荣誉教授安乐哲(Roger Thomas Ames)表示,世界经济和政治秩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全球文化的重构。中国崛起,正不断彰显出儒家思想的时代价值、实践意蕴与当代启示,儒家思想将为世界多元文明提供和谐相处之道,为塑造世界文明秩序提供理念创新之基。

  ▲冰岛前驻华公使拉格纳尔·鲍德松(Ragnar Baldursson)在论坛上发言。(图片来自东西问客户端 王骏摄)

冰岛前驻华公使拉格纳尔·鲍德松(Ragnar Baldursson)在发言中引用中国传统典籍《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说明中国早在春秋末年便大力提倡以和平促发展的方法,用开放包容的心态来实现“天下大同”理想。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开放包容、和平发展等观念就灌注于中国传统为政思想当中,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新型全球价值观,正是发源于广博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

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国际汉学》主编张西平为本场讲坛作了学术总结。他表示,不同文明应当正视差异、彼此尊重、互学互鉴、和而不同。在人类文明史上,在现代化的历史上,中国以自己的道路、自己的成就、自己的制度展示了现代化的多样性,展示了当代文明的多样性。

  ▲北京语言大学留学生参与论坛活动。(图片来自东西问客户端 王骏摄)

世界汉学讲坛是由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与北京语言大学共同构建的高端学术对话交流机制,旨在充分发挥汉学家的桥梁作用,搭建更多沟通交流的平台,开展更多平等互信的对话,不断增进理解、凝聚共识,为中国与世界的互鉴共赢贡献智慧与力量。(完)

  ▲参与“世界汉学讲坛”第三讲活动的汉学家和嘉宾在会场合影。(图片来自东西问客户端 王骏摄)

记者/崔相光

责任编辑:向光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