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居翰:让中国艺术史成为一门世界学问

来源:解放日报 1681462421235

“他使中国艺术史成为一门世界学问”是对高居翰教授一生的学术贡献的定位。借用这个评价来看高居翰晚年系列讲座,会有一个清晰的全球艺术史图景。

  『编者按:高居翰教授是当代最重要的中国美术史家之一,是中国绘画史研究的资深元老。日前,解放日报刊发洪再新教授文章,回顾高居翰的艺术研究之路。』

  ▲(传)董源《溪岸图》局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馆藏

“他使中国艺术史成为一门世界学问”——这是中国美术学院高士明院长2014年一篇追忆文章的标题,对高居翰教授(James Cahill,1926—2014)一生的学术贡献做了精准的定位。借用这个评价来看高居翰晚年系列讲座“溪山清远:中国古代早期绘画史”,我们会有一个清晰的全球艺术史图景。

“溪山清远”系列英文讲座先以视频录制,是高居翰晚年只手完成的宏业,展示中国早期绘画史从先秦至宋的视觉命题,此次由这一视频改编的中文著作《溪山清远:中国古代早期绘画史(先秦至宋)》(以下简称《溪山清远》)厚820余页,堪称多媒体时代全球艺术史叙事的学术丰碑。

晚年只手完成的宏业 全球艺术史叙事的学术丰碑

高居翰是国际著名中国艺术史家,长期执教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桃李满天下。身为中国绘画领域最多产的英文写作者,之前高居翰的主要著作被陆续翻译出版,在中国读书界有广泛影响。“溪山清远”系列英文讲座先以视频录制,是他晚年只手完成的宏业,展示中国早期绘画史从先秦至宋的视觉命题,启人心智,享誉寰宇。此次由这一视频改编的中文著作厚820余页,可谓皇皇巨著。一代国际学人的通识经由中文传译,光彩照人,堪称多媒体时代全球艺术史叙事的学术丰碑。

为什么高居翰在中国艺术长河中如此偏重绘画?为什么高居翰先后选择古代绘画的早期和晚期历史开系列讲座,以此体现其全球艺术史价值?其基本考量,应是对话贡布里希所认为的人类再现艺术史的孤岛,认为宋代绘画的由来举足轻重。读者可由《溪山清远》,对人类征服视错觉漫长历程留下清晰印象,从而为全球艺术史的叙述,提供一个由图像到语词的转换,改变我们习惯的从语词到图像的艺术史教学。

《溪山清远》以朝代编年,下分画科,一目了然,图文并茂。译者序《高居翰的宋画世界与中国古代早期绘画史》,勾勒出《溪山清远》的学术史语境;附录第一节为高居翰获亚洲艺术研究最高荣誉——佛利尔奖章时的致辞,可以视其为自传,生动传神,正好和讲座开场白对西方中国画研究的概述参阅并见。而附录第二、三节关于《溪岸图》的讨论,极富争议性,由此引出附录第四节高居翰对中国古代绘画鉴定与断代的论述,体现出中国绘画史研究的鲜明个性特征。全书以高居翰女儿、著名钢琴家莎拉·卡希尔的采访录为代后记,拈出高居翰学术为公的理念,统揽全书,至关重要。

新颖论点来自他对图像的熟悉程度

阅读中译本,欣喜不已。我认为高居翰晚年关注的三点,值得强调:视觉性、语词性、全球性。它们激起广大读者对中国绘画及其历史的兴趣。

一、视觉性与绘画通史的范例。

以人类视觉感知的衍进,作为我们每个读者和观众感知中国绘画的一个导引,这具有普世的意义,这就是视觉性。在当下的中国画研究中,由于专业分工的精细化,很少有学位论文,特别是博士论文谈论通史的观念。这个现象令人喜忧参半。令人欣喜的是,总有新材料的开掘、新问题的提出,使中国绘画研究走向纵深;令人担忧的是,材料是无法穷尽的,问题也永远不断。而在数码时代,对细节的明确更需要有宏观的审视,要将不同的问题做一个规整,形成一家之言。《溪山清远》在中外的同类著述中,突显了独树一帜的大家识见。这也可用高居翰《气势撼人——十七世纪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与风格》荣膺1984年度全美艺术学院联会的查尔斯·鲁弗斯·默里图书奖的颁奖辞做具体说明:“这部论著提供了看什么、从何处着眼,以及如何从图像形式和技法来解读观念和意义的范例,气势撼人。”

这样的艺术史叙述,区别于概念化的“宏大叙述”,或曰“大美术”,而是从作品本身出发,用“视觉命题”建构起中国绘画风格的总体面貌。而追本溯源,在于高居翰对全球各地中国画图像数据库了然于胸。从在日本大量收购中日绘画,到协助喜龙仁完成《中国绘画:大师与法则》七卷本,再到去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拍摄藏画以完成他1960年的《中国画集粹》;从在世界各地收集和观览中国绘画,到1972年来中国大陆拍摄许多考古出土的早期绘画,再到1981年编撰出版《中国古画索引》,诸如此类,都是艺术史的门径之学。如曹意强在《风格与观念:高居翰中国绘画史文集》序言中所说,高居翰的新颖论点,来自他对图像的熟悉程度。

同时,这也提出一个图像的视觉可靠性问题,如《溪山清远》附录中最有争议的《溪岸图》公案。有趣的是,《溪岸图》没有题跋,正好成为“看图说话”的对象。通史的意义在于个人的识见,不是人云亦云。叙述者的逻辑,读者可以不同意,但依然值得思考。由于有整个系列讲座为参考,读者可以自己来做出一个判断,实在是有益的视觉冒险。读者也可以在观看、阅读的同时,形成自己的想法,参与学术讨论。争辩可以推动学术的发展。

有说服力地谈论绘画需要诗人和音乐家的禀赋

二、语词性与艺术史写作的典范。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艺术写作简明指南》的作者希文·巴内特以研究日本禅画著称,他在该手册中向高居翰再三鸣谢,认为高居翰是讲述宋元禅画的高人,读者可对应阅读《溪山清远》第十一讲第二、三、四节,体会“语词性”意味着什么。

《溪山清远》的口语化特征,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说服力”,这比“辩论家”更为雄辩。因为教学的关系,我常用《溪山清远》视频系列作为博雅教育的参考资料,向美国大学生介绍高居翰英文艺术史写作的语词技巧。例如,2022年秋季,一位钢琴系的学生在我“西方的中国画”研讨班上考察高居翰的中国画叙述和音乐创作及欣赏的关系,颇多启示——高居翰自己也作曲,经常演奏钢琴,还有各类珍贵的唱片收藏。他谈音乐,更重风格;转而谈论绘画,出口成章;见诸文字,自成特色。语词性——语言本身的力量,没有诗人和音乐家的禀赋,很难传递。《溪山清远》的读者很幸运,可以借这次中译本的刊行,把这种新文风推广开来。

高居翰这种颇具特色的叙述风格,和前文所说的“视觉命题”互为表里。其语词性的个性特征,为“风格即人”之所指。正好此书的责编,北大出版社的赵维女士分享心得:《溪山清远》中译本“虽然体量大、编辑工作量大,但和很多其他书相比,反复校读从来不会觉得腻烦,因为每次读都能领略到高先生讲述的鲜活魅力”。她的感受也验证了高居翰在讲述中国画时的语词性魅力。

独自主持系列视频妥妥的一个“网红”

三、全球性与网络数码时代的学术丰碑。

2005年,高居翰在“他山之石:美国中国画研究近况”研讨会上发表题为《视觉性、语词性、全球性?关于中国画研究的几点反思》演说,在“全球性”后添了个问号,发人深思。

“溪山清远”视频系列讲座采用了新的媒体,非同寻常。媒体即信息。我想到一桩往事,与之有关。1992年春,承高居翰的推荐和关照,我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中国研究中心做了半年的高访,完成了一项元代绘画的研究。一次,我去他府上雅聚,大家一起看老旧的黑白电影,他对许多人物故事情节如数家珍。对我而言,与其说在看电影,不如说在感受高居翰对电影这一20世纪最重要的视觉发明的着迷。身为中国艺术研究的一代领军人物,高居翰才华过人,形成了对中国绘画独特的电影感,这使他的写作与讲学呈现鲜明的个性。电影的另一层意义在于全球化,全人类都喜闻乐见,各国的观众都会被吸引到银幕上来。而数码视频网络直播,则为他提供理想的大众传媒,能只手完成一项浩大的工程。

高居翰晚年采用的媒体,其实就是今天自媒体的前身。用通俗的表述来看,他独自主持系列视频,妥妥的一个“网红”。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学术魅力,体现了当下网友所激赏的“网感”。他和观众一起做视觉、语词和全球性的互动,消除时代、地域、年龄和文化的隔膜。学术当随时代,在中国绘画史学从张彦远847年成书的《历代名画记》到21世纪的今天,纵览相关的学术史,《溪山清远》是第一部真正在全球范围内发生影响的视频系列,“他使中国艺术史成为一门世界性学问”,名副其实。

“要建一座中国艺术资料库而不是自己的纪念碑”

艺术史在高居翰那里,是人文精神的理想化身。高居翰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他为了完成这项宏业,因为心脏做过手术,所以严格管控每天的食物。2009年8月13日我前往温哥华参加为庆贺高居翰生日举办的晚宴。席间有中国友人介绍,高居翰每日只摄入很少的盐、糖和酒精等,以超人的毅力和精力,全凭过人的记忆,独自面对录像机,在数码图像专家的协作下,为全世界的观众录制完成了这一鸿篇巨制,贡献了他对中国绘画全部的爱。

正如他的女儿莎拉所说,高居翰要建一座中国艺术资料库,而不是自己的纪念碑。更值得注意的是,资料库或数据库是一回事,它向所有人开放的功用则是另一回事。高居翰一生积累了数量可观的幻灯片资料,不少捐赠给了图像数据库(https://www.artstor.org/)。晚年他将毕生所有艺术史写作汇总,刊于www.http:jamescahill.info,无偿奉献,这在整个世界艺术史界都堪称伟业,充分体现出高居翰“学术为公”的崇高境界,也鞭策我们所有从事中国绘画研究的专业人员加入这样的行列,把这份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永远与世人共享。

2011年春在美国檀香山召开的亚洲年会上,有一个关于高居翰《溪山清远》视频系列的分组研讨,我很荣幸和高居翰同席。我对这一创举的历史意义,谈了自己的感受。那是在1992年春发生在伯克利的亲身体验。我作为来自中国大陆的唯一的高访学人,列席高居翰开设的董其昌研究博士生研讨班。当时连个人计算机都还没有普及,我只能通过鸿雁传书,向国内的师友分享访学所得。不到20年,高居翰的《溪山清远》英文视频系列由伯克利分校东亚研究所网站播放,对中国绘画感兴趣的观众,在全球各地任何能够上网的地方,都能参会这门经典教程,而且这是无偿的服务,真有些不可思议。此次中文版图书的翻译出版,也会进一步促进国内艺术爱好者和普通大众对这一珍贵遗产的挖掘利用。我想,这也许是2005年高居翰在他反思中国画研究中“全球性”特征时正在琢磨的问题,因此以一个问号相随,犹如一个伏笔,留待来日展开。

概括起来,《溪山清远》诚邀所有热爱艺术的人,特别是热爱中国绘画的读者,从中国古代早期绘画开始,东西回望,步入人类视觉衍进的美的旅程,进而“凝视往昔”,从原始到宋代到元明清,纵览古今,蔚为大观。凭借多媒体网络平台和图书出版,体会中国绘画在视觉图像、语词全球化语境中的无限可能性。(完)(作者系中国美术学院南山讲座教授)

作者/洪再新

责任编辑:佳蕾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