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原创音乐剧要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气质”,有一条路或许会通向这个目标,那就是将中国的“大写意”融入西方音乐剧的逻辑中。
【东西问客户端6月12日电】6月9日下午1点,音乐剧《哈姆雷特》北京场首演进入倒计时。导演徐俊身着黑色上衣,头戴黑色棒球帽,手持话筒,坐在观众席的正中央,与演员们进入了彩排状态。
▲2023年6月9日,原创音乐剧《哈姆雷特》的导演徐俊(中)与工作人员在讨论舞台设计细节。(图片来自“东西问”客户端 李国庆摄)
“导演,我的位置对吗?”台上的演员会不时地发出询问。徐俊不断提示着演员的位置与灯光的调试细节,看得出他在意演员每一个动作的整体舞台呈现效果。在徐俊看来,音乐剧是舞台艺术。情节推进和内心活动变化等都需要演员的“外化行动”来呈现。他希望演员每一秒都建立起“动作语汇”。
探索原创音乐剧的“东方表达”
《哈姆雷特》是徐俊导演的第四部中国原创音乐剧,此前的一部《赵氏孤儿》让他获得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不少粉丝不只看过一遍《赵氏孤儿》,跟着巡演场次辗转多个城市“追剧”。而这也使得粉丝对《哈姆雷特》的期待值直接拉满。
在此前几天的粉丝见面会上,对于为何会选择创作《哈姆雷特》的疑惑,徐俊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做完《赵氏孤儿》自然会想到《哈姆雷特》,它们是中西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复仇悲剧,中西戏剧史上的两座高峰。”
▲2023年6月7日,原创音乐剧《哈姆雷特》的导演徐俊(后排左一)与演出人员在主创见面会上回答提问。(图片来自“东西问”客户端 李国庆摄)
《哈姆雷特》的创作历时半年。在“攀登高峰”的过程中,徐俊有一点非常明确,即希望哈姆雷特的呈现方式为“东方表达”。“以前我们在演绎西方经典作品时,演员装扮造型、台词设计等都会靠拢西方习惯,但现在我们希望用更自然、更擅长的方式来解读西方经典,将故事拉回到中国人熟悉的画面之中。”
“这就是东方面孔演绎的《哈姆雷特》,从舞台灯光美术设计的‘大写意’风格到演员服装服饰上“麻”材质的运用,无一不体现着东方美学。”徐俊在多个场合提到过,中国的原创音乐剧要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气质”,有一条路或许会通向这个目标,那就是将中国的“大写意”融入西方音乐剧的逻辑中。而从《赵氏孤儿》到《哈姆雷特》,徐俊越来越坚定这条路。
▲记者在北京专访徐俊导演,聊戏剧创作过程中跨越东西、融汇东西的“秘籍”。(视频来自“东西问”客户端 李国庆摄)
对人性的挖掘,跨越东西
下午四点多彩排结束,演员们开始进行候场准备。女演员盘起高高的发髻。演出大厅前陆续有观众到场,与巨幅海报和哈姆雷特的剑合影留念。
演出的钟声敲响,观众席的灯光暗了下来,舞台的灯光渐渐亮起。剧情在演员的歌声中慢慢推进,上半场当《哈姆雷特》最为精彩的情节《戏中戏》即将开演前,演员们出现在观众席间,进行了欢快表演,也适时地将这部音乐剧推向了高潮。
▲2023年6月9日,原创音乐剧《哈姆雷特》的导演徐俊同演员们排练。(图片来自“东西问”客户端 李国庆摄)
区别于其它版本的《哈姆雷特》,徐俊在创作时抓住“克劳狄斯”隐秘的主线,突出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两个人的对决。“以往剧本《戏中戏》部分,其实缺少对于克劳狄斯内心活动的反应,而这也是‘经典’自身开放性给予我们的创作空间。不为求新,希望借由一些大家以往没有关注到的细节,引发更深入思考。”
从《赵氏孤儿》到《哈姆雷特》,徐俊认为跨越东西的“秘籍”本身或许在于对于人性的挖掘。“善良,渴望美好爱情,人对自由意志的选择……无论这部剧诞生在哪里,有着怎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人性思考和普世价值本身跨越东西。”
演出时,徐俊喜欢坐在观众席的最后一排。一方面他会关注观众反应,另一方面他一条一条记录下演职人员表演的诸多细节。
▲2023年6月9日,原创音乐剧《哈姆雷特》的演员们正在排练。(图片来自“东西问”客户端 李国庆摄)
音乐剧迷小菁提到:“这场演出一开始给我最强烈的感觉就是把《哈姆雷特》的剧本放进了《赵氏孤儿》,或者说是类似的一种中式写意风格框架里。观剧过程中总有跳脱的瞬间,比如歌唱方面演员开口前总觉得就要蹦出英文了。这可能源于西方经典文本的固有印象,徐俊导演就是来打破这种固有印象,并且在观众心目中建立起一种中国音乐剧的风格。”
“我个人并不抵触这样的一种‘不适应’感。”小菁说,“每一次表演都是再创作的过程,在一次次演出之后,或许观众才能逐渐看清这部剧最终会呈现几何。我很高兴地在这部剧里看到密集的中国风元素,也很欣喜地发现中国音乐剧导演中也产生了带有强烈个人风格的创作。”
徐俊感到欣喜地是,中国原创音乐剧正在和观众一起“成长”。而他的下一部剧,依然会致敬“经典”。(完)
作者/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