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后母戊鼎”正名的他走了 曾说“汉朝比罗马更给人信心”

来源: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1686823026569

在他的眼中,过去的时间留下了足够的线索,探索到更高更深处就能看到历史经行的足迹——中华文化其来有自,今日的中国不是空中楼阁。

文物专家、考古学家、中国国家博物馆终身研究员孙机于今晨逝世,享年94岁。孙机先生的学生、知名文物学者葛承雍以及孙机的前同事、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朱万章确认了这一消息。据朱万章介绍,他是今天上午从孙机先生的女儿处获知孙老逝世消息,心情十分悲痛。

“我的老师孙机先生是中国考古界、文物界、美术界的一座高耸的学术丰碑,他是中国文博学真正的杰出代表,他把传统古典学推向了高峰,是一位文物研究的领军人物。他的一生跌宕起伏,但他的学术成就犹如中国高原上的昆仑。”知名文物学者、文化遗产研究专家葛承雍今天上午对媒体表示。

对孙机而言,历史的趣味已经不在于观察洱海横流之间英雄如何创造伟大功绩,几千年来的社会生活、阶层流动、物质生产,这些真正的“决定性因素”都沉积在文物与文献当中,等待他的发掘。孙机对历史本身有着充分的信任,在他的眼中,过去的时间留下了足够的线索,探索到更高更深处就能看到历史经行的足迹——中华文化其来有自,今日的中国不是空中楼阁。

  ▲(视频截图)

沈从文是他的“入行导师”

孙机1929年出生于山东青岛。新中国成立之初,孙机在调职北京市总工会宣传部文艺科时,偶然结识了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今国家博物馆)工作的沈从文。当时,两人的办公室就在彼此的隔壁,孙机便向沈从文拜师学艺。1951年,孙机开始跟随沈从文学习中国古代服饰史,曾协助沈先生整理了中国古代铜镜的资料,并自此打开了考古这扇大门。

受沈从文影响,1955年孙机考入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师从中国考古学泰斗宿白,长期在宿白先生的指导下用考古学的方法研究汉唐时期的中国文物。宿白告诉孙机,考古研究要多读书,还要注意史料中的“触角”,这些触角会互相联系起来,成为学术研究的入口。孙机也认为,文物是人类文化成就物化的见证,一件古代服饰既代表着穿着者的生活和生产,也代表着他的社会地位、文化修养,服饰的演变还能体现出中国人五千年来审美观的变迁。

司母戊方鼎?不,是后母戊方鼎!

去年,“司母戊鼎其实叫后母戊鼎”的话题曾一度冲上热搜,这个词条引出了孙机为还原史实不放过“一字之差”的治学态度。

  ▲(视频截图)

“后母戊”青铜方鼎是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但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当年的教材上,它的名字是“司母戊鼎”或“司母戊方鼎”。

一个“司”,一个“后”看起来区别不大前者似乎还更有“群众基础”为什么一定要“较真”?

对此,孙老严谨地解释说:“这个‘后’字,它是反文就是反着写的。看起来可以念成‘司’实际上只能作‘后’讲。《说文解字》里说‘司’是普通职工,你想,一个普通职工,能给他做这么大一个祭祀的鼎吗?一千八百多斤,那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它绝对不是‘司’,一定是‘后’,因为后是有地位、有身份的。”

被孙机纠正的“一字之差”远不止这一处汉代文物。

  ▲(视频截图)

“金缕玉柙(xiá)”曾经被叫作“金缕玉衣”。“柙”是贴身棺材的意思,孙机等文物学家反复考证,认为这件文物是“柙”不是“衣”,它的名字和介绍也被及时修正。

这种修正,看似微小,但对做了一辈子文物研究的孙老来说,只有把这些东西弄清楚了研究文物才算没有白费劲。

“汉朝比当时罗马要更给人以自信心”

公元前后的几个世纪中,西方是罗马帝国,东方是汉,这是东西方的两大文明中心。孙机曾表示,汉是一个伟大的文明,罗马是一个伟大的文明,各放各的光芒,各自照亮了一大片地区。

孙机说,无论西方东方都得吃粮,吃粮得先种庄稼,种庄稼头一步得耕地。耕地用犁,汉朝有犁,罗马也有犁。犁头叫犁铧,光一个犁铧只能在地上开一条沟。中国却在犁铧后面又安了犁壁——一块弧形的铁板,这样使犁铧耕起来的土块顺着犁壁的弧度翻转过来。翻过来有什么好处呢?底下那个土是生土,生土不接触阳光、空气,它的肥效低,如果翻过来,接触阳光空气后就慢慢变成熟土了。年年这么耕,年年这么翻土,田地肥沃的程度就提高了。罗马的犁没有犁壁,翻不了土块,只能够横着耕一次,再竖着耕一次,把土块弄碎了完事。

所以,从农业这一环节上来讲,当时汉就有很多东西很进步。

都说“男耕女织”,不光耕地方面,汉朝的纺织技术在当时也是很先进的。据孙机介绍,《诗经》里写道,生了个女孩叫弄瓦,男孩叫弄璋,这个瓦不是指瓦片,而是指纺轮,它是个圆的,中间有根棍,一捻就把麻缕捻成线了。这个东西全世界都用,可是后来汉代人制成了纺车,产量和线的质量都大为提高。罗马就没有。光纺线不行,还得织布,中国那时候有斜织机,而且有脚踏板,用脚一踩,比方说经线,一三五或二四六,就可以提起来,从而通过这个间隙穿过纬线,将布织成。前几年在成都一个汉墓里面还出土了提花机,说明汉朝的织机已经很进步了。而那个时候西方它还是一个垂直的织机,要加花就得拿手往上编,很费事。

孙机说,从汉朝来讲,它比西方在物质文化这个方面就要好。文化自信当然不光是物质文化,但是从物质文化程度来讲,汉朝也比当时罗马要更给人以自信心。

综合央视新闻、光明日报、新京报、楚天都市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等

责任编辑:向光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