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虫子的恐惧,深深刻在了端午节的DNA里

来源: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1687414532000

端午最早起源于古代“辟邪”的习俗,古人通过挂艾草、包香囊等方式驱虫避害,这些习俗沿用至今,不仅寄托着美好期盼,也蕴含着科学道理。

正值端午时节,人们纷纷吃粽子、赛龙舟,以此祈福庆祝。但除了这些迎祥纳福的习俗外,其实在民间还有挂艾叶以“辟邪除灾”的风俗习惯,这些习俗也同样都寄托着中国人福寿康宁、美意延年的美好期盼。

不是纪念屈原?端午原来是这么来的……

端午节起源于先秦时期的农历五月初五,古时候人们将五月作为恶月,认为五月是阴阳相争、生死相搏的季节,五月五日更被认为是恶月中的恶日。人们在此日不宜生孩,任命的官员不宜上任,不宜盖屋……因此,最早过端午其实是为了“辟邪”。

为了驱除恶月恶日,先秦时期人们想出了蓄兰与蓄药的方法。或采集清热解毒的兰草进行沐浴,或采集医药以备解毒之需,以此驱除邪恶。到了秦汉之际,“大一统政治”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动荡与纷争,安定统一的环境引发了民众对生活越来越多的要求,因此越来越多的神灵被创造出来,以使人们得到虚幻的满足。

  ▲2023年6月17日,“茂林寻百草——2023狮子林端午斗百草展览”在江苏苏州古典园林狮子林开展。(图片来自中新社)

鬼神的盛行,让五月五日成了汉代的“辟邪日”。这一天更是被称为凶日、死亡日。历史上伍子胥、介子推、屈原等非正常死亡的人都被说成是五月五日而亡。自此先秦时期蓄兰、蓄药的方式得到扩张,从而也推动了端午节习俗的多样化和创新性。

端午“限定”,这些“隐藏习俗”你知道吗?

如今端午节人们更多通过吃粽子、赛龙舟来迎祥纳福,不过悬挂艾叶的习俗也得到了保留。但其实在古时候,人们庆祝端午可谓花样百出、无奇不有。

汉代时期,人们用五色桃木和红色绳索来装饰门户,自此开启了门户饰物辟邪的先例。到了魏晋南北朝,人们将艾草扎成人形,挂在门上,以此禳除毒气。唐宋时期道教渗入,又出现了悬挂钟馗画像、张天师像等的习俗。

  ▲2023年6月20日,山东省邹平市临池镇艾草共富农场农民展示制作的香囊。(图片来自中新社)

除门饰外,端午当日人们也常在身上佩戴饰物,汉代时人们在手臂上系五色丝,还有内装香草、香料的香包,也有洁净空气之用。香包有多种形状的,正方形、长方形、菱形、桃形、锁形等;也有各种动物形,如金鱼、小白兔、小老虎、小猫等。江浙一带旧时端午,妇女们头戴用金丝或铜丝金箔做成的配饰,为小人骑虎形状,还有在上加钟、铃、缨、蒜、粽子等,插在妇女发髻上。

端午节的配饰还有扇子,绘上五毒图写的赠扇被称为辟瘟扇,还有织于服饰上的五毒符等等,是应时令而形成的节俗,不过历经千年到如今已鲜有人知晓。

此外,由端午节辟邪又衍生出了一系列饮食习俗,其中食粽是端午节最具标志性的饮食习俗。饮雄黄酒也是古时有名的习俗之一,人们常用雄黄酒在儿童的面颊或额头上写上“王”字,借用猛虎之威,以震邪魔。还有吃五黄、吃十二红、吃打糕、绿豆糕等等,在古时都是与辟邪或夏至有关。

谁说“辟邪”就是“迷信”?科学道理了解一下

虽然古人赋予端午很多神秘色彩,但端午节的这些习俗,其实都与人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很多真的能做到驱疫避害。从宋代吴自牧《梦梁录》记载的“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句中,便可以得到证明。

其中最为家喻户晓的就是插艾草。《孟子》中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可见中国人在很早以前就知道艾草的药用价值了。艾草的根、茎、叶都含有单宁和挥发油,它的气味可驱除害虫,对净化空气也有一定的作用。所以,每到端午家家户户都门上插艾。

明代李时珍在其《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艾可灸百病,刹虫。”据近代科学分析,艾属菊科植物,可治吐血、腹痛等症,是中医针灸必备之药。

  ▲2023年6月20日,山东省邹平市临池镇桥子村农民在共富农场收割艾草。(图片来自中新社)

而饮雄黄酒,其实也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白蛇传》就曾告诉我们:雄黄酒可避虫蛇。用其涂抹耳鼻可以驱蚊,内服则可以驱除体内寄生虫,古时人们将雄黄酒涂在孩子们的脸上确实有消毒的功效。

至于孩子、妇女们挂的香囊,也并非单纯为了好看。香囊内放置白芷、朱砂、菖蒲、等各种药材,能散发天然的香气,具有开窍醒神、化湿醒脾的功效。现代医学也证明,这些药物中含有挥发油,确有抗毒杀菌、防蚊驱虫的作用。

随着中国文化的不断发展,如今的端午似乎只剩下粽子的甜糯和龙舟竞渡的欢腾,很多的“隐藏习俗”被人们遗忘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但其实,艾草的清香、香囊的祝愿,也是端午庆贺中不可或缺的习俗。

端午等中国传统节日,都承载着人们对生命安康和延续最原始、最持久的强烈愿望。值此端午佳节,也祝世界各地的人们端午快乐,健康长寿!(完)

综合中新网、央广网、中国艺术报等

责任编辑:谷雨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