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与唐锦纱:一段跨越时空的对话

来源:中国民族报 1687935952720

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的新疆,曾出土两件工艺卓越的锦纱,中国丝织品作为商贸的一部分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利益交换,且推动了文化传播。

丝绸之路上,不同民族、宗教、语言、风俗、艺术等相互碰撞、融合、创新,形成丰富多彩的文明景观。

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两件锦纱

  ▲墨绿地狩猎纹印花纱残片。(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资料部

新疆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地区,它连接中原和西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新疆在唐朝时期虽经历数次战争和变迁,但同时也见证了繁荣的文化景观,为后人留下丰富独特的历史遗产。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两件锦纱,均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

一件为墨绿地狩猎纹印花纱。图案为狩猎纹,骏马飞奔,骑士搭弓射兽,飞鸟、花卉点缀其间,方寸之间展示一场惊心动魄的狩猎场景。这件文物属染缬丝绸,为平织方目纱,比较疏朗。有研究认为,这件“蜡缬”染色时可能不是使用蜡溶液,而是用含有碱性物质的涂料绘出或印出花纹,并且先行染色,涂料后加,干后再浸于水中。碱性溶液溶去花纹部分的丝胶,涂料洗掉后便显出花纹。这种技法比英国发明的碱印法早了几百年,不得不佩服唐代纺织工匠卓越的工艺。

  ▲联珠鸟纹锦。(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资料部

另一件为联珠鸟纹锦。联珠纹样中配以鸟纹,造型十分精美完整,富有装饰意趣。联珠鸟纹是典型的“波斯萨珊式”纹样,即在联珠组成的球体内填以适合的动植物纹样,如“对鸭锦”“骑士纹锦”和“鸟纹锦”。根据织锦的制作工艺和史籍记载,这类纹样是中原仿照波斯或粟特纹样制成,又通过丝绸之路转销到西域各地。

关于唐代丝织业的发展情況,普遍认为,唐代前期丝织业主要在中原的河南道及河北道,其次是剑南道和山南道,江南地区的江南道和淮南道产丝织品不多。唐代后期,江南地区丝织业后来居上,其次是剑南地区。联珠鸟纹锦中呈现的大小联珠圈纹应是河北道、河南道和剑南道丝织品的主要图案。从吐鲁番出土丝织品墓的墓志和文书纪年看,这些丝织品均为盛唐之前的产品。

  ▲天使报喜图案丝绸残片,公元14世纪深受中国影响的意大利丝绸图案之一。(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资料部)

关于中国丝织品的故事

关于中国的丝织品,有许多流传甚广的故事。相传古罗马人第一次近距离欣赏丝绸应该是在凯撒大帝到罗马大剧院观看演出的时候。当众人看到身着丝质长袍的凯撒大帝时,大为震撼。自此,古罗马人完全被丝绸的魅力征服,西方国家刮起的“丝绸之风”迅速席卷世界。中国丝绸跃身成为西方上流社会的奢侈品,他们称中国为“赛里斯”即“丝之国”,丝质服装更是成为罗马贵族妇女争相抢购的服饰。在她们眼中,丝绸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服饰面料,而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此时的丝绸也被炒出高价,一度被称为“软黄金”。

由于丝绸的价高物稀和对蚕种出口的严格限制,有些人便动起了“歪脑筋”,最出名当属“公主偷蚕种”的传说。这个传说最早源于赴印度求法的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中也有记载。大致讲述了当年西域有一个叫“瞿萨旦那”的地方,对“东国”的养蚕缫丝技术极有兴趣,想要求取蚕种,却被拒绝。于是,瞿萨旦那王想出一个办法:通过和亲,迎娶东国公主,让公主带回禁止外传的蚕种。为了逃避关卡,蚕种被秘密藏到公主的帽子里。从此以后,西域便开始生产丝绸了。

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自天竺至波斯诸国皆以金银为货殖……其所输者多珍异物”。据统计,在唐代前期(618-755年),从中原出口到西域的商品总值约为1.5亿两白银;在后期(756-907年),则增加到2.5亿两白银。这些商品主要有来自中原的丝绸、茶叶、瓷器、铜镜等;来自西方的香料、珍珠、玻璃器、皮毛等。唐朝与丝路沿线各国的商业贸易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利益交换,而且推动了宗教、音乐、舞蹈、绘画等文化的传播。(完)

作者/王立伟

责任编辑:谷雨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