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高适的君子之交,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诗意。一句句熟悉的诗词响起,还有谁的“唐诗DNA”没有动?还有谁能不“梦回唐朝”呢?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伴随着《将进酒》的吟诵,李白、高适等人骑着白鹤直飞九天,与天上的仙人举杯共饮……这幕满满“中国式浪漫”的画面便是来自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
没有神话传说,没有正邪缠斗。有的是李白与高适的君子之交,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诗意。
一句句熟悉的诗词响起,还有谁的“唐诗DNA”没有动?还有谁能不“梦回唐朝”呢?
▲主创合影(图片来自《长安三万里》官方微博截图)
“谪仙人”和“世间人”的惺惺相惜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在李白爽朗的大笑声中,他与高适二人策马狂奔,毫不掩饰对理想的向往。李白与高适年少相识,因一场误会结为挚友。然而他们的人生境遇却截然不同。李白洒脱不羁、自由奔放,一生跌宕起伏。而高适则蛰伏数年,大器晚成。
正如高适对李白所言,“你是谪仙人,要回天上去。我是世间人,要在世间盘桓。”两个人的个性截然相反,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导演谢君伟将李白和高适的情感关系看作是一种“中国式”的浪漫。“谪仙人”和“世间人”虽有着不同的理想和选择,但他们始终是惺惺相惜、以诗为交的“知己”。
▲剧照(图片来自《长安三万里》官方微博截图)
遗憾的是,他们虽然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在他们所处的时代却是不得志的。制片人宋依依谈到《长安三万里》片名所蕴含的深意时曾说:“长安代表的是诗人们心中的理想之地,而三万里则是他们与理想之间的距离。”
影片中的长安城是成功的代名词,却也是大多数人失意之所。诗人们有心仕途,却屡屡失意,他们的失意成就了他们的文学,而他们的文学却又成就了长安。长安是诗人们的坚毅前行的精神高地,也是难以到达的“远方”。正如宋依依所说,诗人们终其一生都在追求理想抱负,希望实现报国愿景,这也映射出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坚韧且浪漫的民族。
在“将进酒”的带领下“梦回唐朝”
跟随人物的人生心路,唐诗的浓墨渲染无疑最终成就了影片最激荡人心的桥段。当48首熟悉的诗句响起,大银幕前无数的小声诵读“回应”也成为该片放映中独有的影院“景观”。
片中的一个情感与审美的高潮出现在,李白、高适等已是人到中年,各自有各自的人生坎坷和深切的迷茫,江边痛饮之际,李白吟出《将进酒》——倏然间出现的白鹤,激荡的江浪、快意的飞行、星空等等堪称神来之笔,绝佳视觉效果加之配音演员出色的吟诵、完美贴合的配乐,汇集出全片给人最深印象的高光桥段。
▲剧照(图片来自《长安三万里》官方微博截图)
“光是‘黄河之水天上来’这句就做了很多版本。”谢君伟在采访时提道,就连诗人们在曲江酒肆玩的酒筹游戏,都是主创看了相关纪录片后设计的,完全还原了古代酒筹的设计。众诗人在硕大的鲲鹏伴随下从黄河畅游至银河,天宫中的众仙向他们举杯致意,“中国式浪漫”的描述带领观众们一起沉浸式地“梦回唐朝”。
《将进酒》这首千古名作,交织着李白的诗意与壮志、悲愤与豪迈。所有人都跟随着诗句一同骑上白鹤,从瀑布逆流而上,穿越时光,与古代先贤对饮,畅游在李白亦真亦幻、浪漫至极的精神世界。
从“中国式浪漫”中感悟文化自信
影片中诗人们的赋诗如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而片尾的方言吟诵则像是千年后今人对大唐的一次回望。有观众表示,看到片尾方言视频时产生了巨大的文化自豪感,“诗声与画面契合,我的灵魂如过电一般,和电影里的诗画同频共振出火花”。
从熙攘繁华的坊市街景,到秀美温柔的小桥流水,再到狼烟滚滚的无垠边塞,伴随着“中国式浪漫”的秀丽风景,大唐诗画江山跃然纸上。五湖四海的方言吟诵出千古名篇,成年人有力的朗诵与孩子们稚嫩的童声交织,彰显着唐诗融入中国人血脉之中、文化代代传承。
▲剧照(图片来自《长安三万里》官方微博截图)
当方言声响起,那些曾在课本里读过、却以为遗忘在岁月中的“唐诗DNA”被再次激活,血脉中的民族文化自豪感油然而生。更有观众动情地表示,“教育具有延迟性,多年后被诗篇击中的一瞬间,是教育完成了一个闭环。”不少孩子在观看电影时都津津有味,表示看完电影后唐诗有画面了,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更加浓烈。
导演谢君伟在采访时提到:“历史上的诗人留下许多不朽佳作,他们将精神力量融入诗词,诗词就成为他们精神的延续,这件事本身就非常浪漫。之所以用动画的形式呈现《长安三万里》这部作品,也是希望这部作品能蕴含着我们的精神并流传下去,让更多的观众看到,让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更大的兴趣。”(完)
综合中新网、文汇报、北青网、环球时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