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堪称新疆百科全书,在那个技术匮乏的年代,想要完成这样一幅地图是要举全国之力,付出十几、几十年的努力才能完成,极其不易。
在古代,地图叫“舆图”。在那个技术匮乏的年代,想要完成一幅全国地图是要举全国之力,付出十几、几十年的努力才能完成,极其不易。《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修出来的一部图志,全书共五十二卷,以图著述了历史,林林总总,包含了社会万象,涵盖新疆的政治、军事、历史、地理、经济、文化、教育、物产、风俗,堪称新疆百科全书。

▲傅恒等修褚廷璋等纂英廉等增纂,清光绪(1875-1908)铅印本 民族文化宫图书馆藏
为何要修这部图志?
中国历史上凡遇太平盛世,朝廷便有大规模修志之举,乾隆时期正是一个修志的“黄金时代”。乾隆二十年(1755年)五月,清军统一天山以北地区,实现了疆域大一统。此时乾隆皇帝深感历代史书对西域的记载错乱,史官不好把握。如有史书把楼兰记载为“落克兰”,而《汉书》则是把伊犁称为“屈里”。这些地名名称记载不统一给治理新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因此,乾隆皇帝决定亲自策划与督导编纂《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将西北边疆的山川地理和边界所至编入史册,确立版图、实地测量、体恤民情才能得民心,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更好治理边疆。
1708年,康熙皇帝下令编绘《康熙皇舆全览图》,经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实地测量10年之久,以此数据为依据绘制,于1718年初步完成。然而遗憾的是当时哈密以西地区为准噶尔所控制,新疆一带未能详绘,西北地区的实测工作只能止步于哈密。
图志中有哪些内容?
《钦定皇舆西域图志》的编纂不仅实际勘测了西域每一寸土地,还详细记载了西域之所有。《钦定皇舆西域图志》洋洋洒洒,绘出了当时西域全貌及详细地理信息,其珍贵程度不言而喻。

编入《钦定皇舆西域图志》的地图有新图21幅,历代旧图12幅,其中皇舆全图1幅、西域全图1幅、安西南路图1幅、安西北路图2幅、天山北路图3幅、天山南路图6幅、西域山脉图1幅、西域水道图1幅、左右哈萨克部图1幅、东西布鲁特部图1幅、霍罕安集延玛尔噶朗那木干塔什汗诸部图1幅、拔达克山博洛尔布哈尔诸部图1幅、爱乌罕痕都斯坦巴勒提诸部图1幅,历代西域图、三国、晋、北魏、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朝图等,并有文字说明。包括了东至嘉峪关,西至帕米尔高原。各图反映了当时各地区城镇、山脉、河流的大致位置,标明了乾隆年间新疆的建置、城堡方位及各部落的驻地。

乾隆时期新编的《皇舆全图》包括了天山北路(准噶尔部)、天山南路(回部),并注重中俄边界,填补了全国地图的空白,是当时中国最完整的疆域地图。
《钦定皇舆西域图志》是经入疆实地测绘两次,在收集实践资料的基础上编纂完成,学术考证和实地考察相结合,资料周详质实,数据真实可靠。收集了所有正史、有关书籍和清代西域军营奏章、地方大使的文告等资料,更是载入了清代最早研究新疆地名和考证古地的论文——乾隆皇帝亲自写的《西域地名考证叙概》、《阳关考》,是研究汉至清前期新疆地区历史地理人文的重要文献资料。
《钦定皇舆西域图志》此后也被多次翻印,民族文化宫图书馆藏《钦定皇舆西域图志》版本为清光绪(1875-1908年)年间铅印本。《钦定皇舆西域图志》以地为纲,史地结合,特别记载了清朝经营、管理、开发新疆的各项措施和成果,汇总了清政府的有关文献,系统地介绍了西域历史,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也是《大清一统志》新疆部分的重要依据。(完)(原标题:一部见证大一统的新疆百科全书——《钦定皇舆西域图志》)
作者/李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