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之夜,在诗词里回望中国式浪漫

来源:中国民族报 1692694093000

在古代,诗人们常通过诗词来寄托情感,在古人的诗词记载中,七夕的内涵十分丰富,它可以是写满思念的,也可以是充满甜蜜的,或者是满怀憧憬的。

七夕之夜,有多少少女抬头仰望璀璨星斗,滋生出无比美好的青春遐想?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又名乞巧节、女儿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西周时代,就有了七夕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想像与传说。《诗经·小雅·大东》中写道:“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大意是说天上的织女星,坐在织布机旁,无心织绢,却一心一意想着银河对岸的牵牛星,为之眷念不已。

南朝梁代文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载,天河之东的织女,是“天帝之子”,她辛勤劳作,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将其嫁给天河之西的牵牛。牛郎、织女婚后缠绵于爱情生活,荒废了织纴之务。天帝震怒,责令织女回归河东,每年只有七月七日夜,才能渡河与牵牛相会。

三国魏曹植的《九咏注》中也说:“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唐人韩鄂的《岁华纪丽》卷三引《风俗通》又云:“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每年七月七日夜,由乌鹊填河,搭建成桥,使得织女渡过天河。

在古人的诗词记载中,七夕的内涵十分丰富,它可以是写满思念的,也可以是充满甜蜜的,或者是满怀憧憬的。

  ▲8月21日,中国农历七月初六,广西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孟连村那莲街上演一年一度的非遗民俗活动“赛巧节”,当地民众通过祈福、“赛巧”等民俗活动迎接即将到来的七夕。图为“七仙女”进行祈福。(图片来自中新社)

忧伤七夕:相思之苦

东汉时期的《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着意表现牵牛、织女的夫妻离别之苦:“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首诗融情于景,意蕴深沉,大量叠字增强了全诗和谐回荡的音乐美,舒缓的节奏里蕴涵着缠绵不尽的情意。

《迢迢牵牛星》诗作问世之后,屡见这一题材的歌咏。曹丕《燕歌行》描写女子秋夜怀念作客远方的丈夫。夜深时分,皎洁的明月映照在思妇的空床之上,她凝望着天上的牵牛、织女星,发出痴情的怨叹:“尔独何辜限河梁!”借以表达自己对夫妻不能团聚的哀伤。

隋朝诗人王眘的《七夕二首》(其一)也抒写织女七夕将晓时的伤别意绪:“天河横欲晓,凤驾俨应飞。落月移妆镜,浮云动别衣。欢逐今宵尽,愁随还路归。犹将宿昔泪,更上去年机。”

牵牛与织女一年只能相会一次,本已令人怜悯叹惜,然而在古代宫廷,宫女长年幽闭冷宫,她们的凄苦和孤寂尤甚于牛郎与织女。晚唐诗人杜牧的《秋夕》诗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秋天的夜晚,一位孤单的宫女正用轻罗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她久久眺望天上的牵牛、织女星,欣羡、期待的眼神里渗透着一股莫可名状的凄凉。

浪漫七夕:佳期如梦

与表达伤离怨别的主题模式相反,也有诗词从夫妻相思之中看到爱情的美好。北宋词人秦观的《鹊桥仙》别出心裁,以牛郎、织女歌颂忠贞不渝、历久弥坚的爱情,令人耳目一新:“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词人从牛郎、织女遥相阻隔的离别之恨,写到他们终于在七月七日渡过鹊桥相会,点出一切美好的欢乐会是如此短暂,最终对牛郎织女致以深情的慰勉: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由此淡化了离别的惆怅,实现了精神和情感的净化和升华。

唐人刘威的《七夕》诗也写道:“乌鹊桥成上界通,千秋灵会此宵同。云收喜气星楼晓,香拂轻尘玉殿空。”喜鹊搭桥,令牛郎、织女得以欢会,洋洋喜气扑面而来,寄寓着对于美好爱情的真诚祝愿。而宋人柳永《二郎神·炎光谢》中的“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更加企望天上人间的有情之人美满幸福。

美好七夕:祈福许愿

七夕节是古代闺中女儿最快乐的节日。这一天,她们身着盛装,走出家门,与姐妹们欢聚、玩耍。她们向织女星乞求智巧,表达心中的美好愿望,谓之“乞巧”。

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七夕这天晚上,家家户户的女孩结彩丝穿针。这种针是乞巧的专用针,不止一孔,有双眼、五孔、七孔,多的达到九孔。七夕还有喜蛛应巧的说法。所谓喜蛛,其实是一种米粒大小的蜘蛛,颜色多种,夏秋之交,在一些花草树木上常能见到。若偶尔有一只趴在人身上或被人发现在屋内,都会倍感珍惜,称其为喜事之兆。因为蜘蛛善于织网,所以女孩儿们通过喜蛛来乞巧。她们把瓜、果等摆列在庭院中,向织女星神乞求智巧。如果有蜘蛛在瓜果上织网,就认为是织女星神降临的显示。

唐人崔颢《七夕》诗中咏道:“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林杰在《乞巧》诗中也说:“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宋人京镗《满江红·壬子年成都七夕》写道:“银汉桥成乌鹊喜,金奁丝巧蜘蛛吐。见几多、结彩拜楼前,穿针女。”描述的都是乌鹊搭桥、穿针乞巧、蜘蛛验巧、结彩拜楼等七夕习俗。

与平民百姓家少女乞巧“穿尽红丝几万条”不同,唐玄宗于七夕节在宫中建了一座“乞巧楼”。据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下)记载,此楼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可容纳数十人。楼上陈列瓜果酒炙,摆设坐具,以祭祀牵牛、织女二星。“嫔妃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候”。乞巧后,演奏清商妙曲,欢宴达旦。诗人王建在《宫词》里写道:“每年宫里穿针夜,敕赐诸亲乞巧楼。”每年七月七日,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宫游宴,让宫女陈瓜果、插鲜花、设酒馔列于庭中,求恩于牵牛、织女星,“又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疏密,以为得巧之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唐玄宗与杨贵妃在长生殿内夜半私语,彼此相约“世世为夫妇”:“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七夕之夜,无数少女在豆瓜棚、葡萄架下听着牛郎、织女在天上的脉脉情话。七夕节的歌咏,充满了宁静而又浪漫的东方神韵。(完)(原标题:在诗词里感受古人的浪漫

作者/高峰

责任编辑:谷雨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