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约恩·福瑟:东方观众最能理解我的作品

来源: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1696850701000

“中国的文化与艺术是如此博大精深,而当它体现在戏剧舞台上的时候,又是如此的巨细靡遗、浑然一体。”

当地时间10月5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23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挪威作家、剧作家约恩·福瑟(Jon Fosse),以表彰“他创作的创新戏剧和散文,为不可言说的事情发声”。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约恩·福瑟这个名字显得有些陌生。事实上,福瑟是当代欧美剧坛最负盛名、作品被搬演最多的在世剧作家,有“新易卜生”“新贝克特”之称。他的作品迄今已被译成40多种文字,大约有1000台以其作品为蓝本的话剧在全球各地上演,他本人连续多年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候选人。

诺奖公布后,约恩·福瑟的作品在中国“身价大涨”,许多读者表示一书难求。据相关平台显示:约恩·福瑟的获奖作品《有人将至》搜索登上热搜榜第三,该书目前已进入预售状态。在某旧书买卖平台上,约恩·福瑟的两本戏剧选《有人将至》和《秋之梦》,标价被“炒”到离谱,最高的一本定价达3600元,而它的原价才55元。

  ▲挪威作家、剧作家约恩·福瑟(Jon Fosse)。(图片来自诺贝尔奖官网网站)

约恩·福瑟:中国版戏剧《有人将至》的艺术高度前所未见

2010年,约恩·福瑟获得了世界上最重要的戏剧奖项——“易卜生奖”。同年,上海戏剧学院创排《有人将至》,由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何雁执导,这是福瑟作品在中国的首度公演。福瑟特地从挪威飞抵上海观演,并盛赞何雁教授导演的中文版《有人将至》是全球范围内对他作品演绎得最好的舞台呈现之一。

2014年,约恩·福瑟的剧作首次被翻译成中文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约恩·福瑟为中文版作品的出版写了序言。在序言中他说,在亚洲,第一个演出他剧作的国家是日本。当时他前往东京观看了《有人将至》。他认为,这个版本展现了对他剧作的深层次理解。“当时我就觉得,东方人仿佛能比西方人更好地理解我的作品。”约恩·福瑟说。

数年后,约恩·福瑟来到中国上海,观看同一个剧作的中国版本。“类似的感觉又出现了,但这次,这种感触甚至更为深入和震撼:这一版本对我剧作的理解是那样的透彻、完整。”约恩·福瑟写道,中国的这个版本在对原作理解的精准度上,在能够想象到的任何戏剧层面上,“这一版本的《有人将至》都达到了我前所未见的、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度”。

约恩·福瑟认为这是全球范围内对他作品最好的舞台呈现之一。自从欣赏到这一版本的演出以来,“我心中油然而生对中国戏剧,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深深敬意。中国的文化与艺术是如此博大精深,而当它体现在戏剧舞台上的时候,又是如此的巨细靡遗、浑然一体。”约恩·福瑟写道。

2014年,首届福瑟戏剧节在上海成功举办。来自俄罗斯、伊朗、印度、中国和意大利的五家剧团上演了《一个夏日》《秋之梦》《死亡变奏曲》《有人将至》和《我是风》。前三场剧目均为英文演出,后两场则是中文与意大利语。

  ▲《有人将至》 上海译文出版社

读者书架上的“吃灰选手”?

福瑟被视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常规竞争者,也是今年诺奖预测的热门人选之一。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位被认为“今年总该轮到他”的热门人选实则在普通读者那里还是有些“冷门”。开奖之后,诺奖组委会在社交平台上发起了面向全球读者的投票——“你是否读过约恩·福瑟的任何作品?”截至北京时间10月5日晚间11点,在超过1万名的投票参与者中,约92%的人表示:“从没读过约恩·福瑟的任何作品”。

现定居挪威的李澍波是约恩·福瑟小说《三部曲》的译者。她说,福瑟写作的一个特点就是会重复,一个事情重复很多次,每次重复这个事情都会不太一样,而且他的一段文本里经常是没有标点的,会有很多“然后然后然后……”非常像实验戏剧的独白。在这个过程中,你能够感受到小说里这些人内心的状态的变化。福瑟用很小的东西,展现了非常整体的一个进程。

2010年,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曹路生拿到了一本英文版的约恩·福瑟剧作集。同是剧作家,曹路生看完之后深感特别。“这是我之前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剧本,没有任何戏剧性何冲突,语句又很诗意,我当时就觉得,这个写法可以拿诺贝尔奖。”曹路生把英文剧本交给了同校的邹鲁路,并让她把剧本翻译出来。之后,《有人将至》被发表在曹路生担任主编的《戏剧艺术》杂志。这一年,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何雁看到了剧本,同样被这个作品的独特性深深打动。“我当时看了10遍才把剧本看完。这真的是一个伟大的作品,他有非常大的拓展性。特别有吸引力,我特别想接,但我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导演。”

为了创作,何雁和演员们去海边住了半个月,听着大海的波浪,感受孤寂。“福瑟的作品充满了所有的形象,你会发现什么都有,但什么都没有,它给你很大很大的空间去找到背后的东西。我和演员们说,一定要把台词背后的东西和背景找到,剧本可能只给你了百分之二,剩下的都需要自己去寻找。”

  ▲位于挪威的福瑟客厅(Fosse-Stova)。(图片来自《新京报》)

更多中译本即将问世

福瑟用新挪威语(Nynorsk)而非书面挪威语写作。他曾向媒体讲述了以新挪威语写作的感受:“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口仅有约五十万,但是对于以挪威语为母语、或讲丹麦语或瑞典语的人来说,这种语言都是非常好懂的。从某个角度来说,所有斯堪的纳维亚语言都可以算作一种语言。然而,只有两千万人将斯堪的纳维亚语言作为主要语言,所以将作品翻译成英文才能抵达更多读者。幸运的是,我所有的戏都有英文版本,大部分的小说也译成了英文。”

在中文世界,约恩·福瑟的剧作选集《有人将至》《秋之梦》曾由上海译文出版社译介出版。《有人将至》的责编杨懿晶介绍说,这部作品是挪威领事馆辗转推荐给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此前福瑟的作品从未有过中译本,确实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译者邹鲁路更是花费了十年的时间来翻译和推广福瑟的作品。

福瑟的作品《三部曲》预计明年初由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由译者李澍波翻译。《三部曲》是福瑟的代表作小说之一,包含紧凑相连的三个部分:《醒来》《奥拉夫的梦》和《疲倦》。

译林出版社也于2022年购入了福瑟几部作品的版权,包括作者本人最偏爱的小说《晨与夜》,预计译者年底会交稿,2024年有望出版,以及他近年来最重要的长篇代表作“七部曲”(《别的名字:七部曲I-II》《我是另一个:七部曲III-V》《新的名字:七部曲VI-VII》),“七部曲”是他近年来比较重要的作品,篇幅较长,目前出版社在讨论是否分成三本来做。福瑟戏剧精选集的版权仍然洽谈中。

世纪文景文学部主任陈欢欢说,“上海译文最早出的几本戏剧集已经绝版了,我们当时考虑到这是个比较有分量的作者,就在2022年购买了他的小说版权。”

有人认为,约恩·福瑟引发的一书难求,可能只是“三分钟热度”。确实,不必讳言,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毕竟不同于一般的通俗读物,“读不懂”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文学阅读的意义,不能和“学习知识”完全画上等号,对于普通人而言,它是眼界的开阔,是思维的启迪,是人生的感悟。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介入文本,收获属于自己的启示,从这个角度来说,文学阅读所追求的从来不是一个“标准答案”。(完)

综合中新社、光明网、《北京青年报》、《新京报》、《南方日报》等

责任编辑:向光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