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依旧,侠者何为?

来源: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1698660906248

今天是金庸逝世五周年。数十年来,“有华人处,必读金庸”。金庸作品在华语文学界的影响力无人能出其右。

▲图为香港武侠小说大家金庸(查良镛)。(图片来自中新社)

“大闹一场,悄然离去”。一代大侠金庸曾这样回顾自己的一生。数十年来,“有华人处,必读金庸”。金庸作品在华语文学界的影响力无人能出其右。今天是金庸逝世5周年,网络上再次掀起一波缅怀金庸的热潮,不少网友回忆起自己“仗剑走天涯”的少年梦想。有人认为,金庸武侠小说对读者真正产生吸引的不是“热闹”而是“门道”,而这“门道”皆与金庸所塑造的狭义文化有关。那么,何为金庸之“侠义”?中西方小说中的“侠义”又有何共通之处?

“侠”者何为?

武侠小说是中国“侠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广义的概念中,究竟何为“侠”?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称:“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而金庸赋予了“侠”更丰富的精神内涵。他则巧妙地将侠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如儒、墨、道、佛以及国民文化相融合,创造出了多元的价值观念和多样化的侠客人物形象。比如,陈家洛在《书剑恩仇录》中弘扬儒家风范,注重修身养性,明知某事不可为却仍坚持去做;郭靖在《射雕英雄传》中兼具爱和非攻之道,他以踏实的行动体现了墨家的特点;杨过在《神雕侠侣》中追求顺其自然,深情至性,彰显了道家的侠义之气;令狐冲则在《笑傲江湖》中潇洒快意,却也坚守原则,是典型的江湖浪子形象。

▲2023年5月16日,浙江嘉兴博物馆展出的金庸《鹿鼎记》版本展品和篆刻作品。(图片来自中新社)

“侠文化”因何而盛?

中国人的侠客情结源远流长,在绵延累积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富有传奇色彩的“任侠文化”。武侠小说源于《史记》,其中的《刺客列传》和《游侠列传》分别记载了为主人卖命的侠客和崇尚自我精神的侠客,这也是后来武侠小说中最常见的两种侠客类型。后来,经过唐人传奇的烘托、李白《侠客行》的渲染,再到晚清《三侠五义》等书大受欢迎,作为通俗文学的组成部分,武侠小说逐渐走向成熟。

金庸生活的时代,是武侠题材鼎盛的时代,诞生了一批如“金古梁温”般优秀的武侠小说巨擘。群星闪耀的武侠文坛,为何金庸笔下的侠客形象最深入人心?有观点认为,金庸笔下的侠客情结蕴含的是人们对邪恶的愤懑与憎恨,对正义的渴望与追求,进而成为人性中惩恶扬善的内在驱动力。因此,金庸小说中的侠客形象也就很容易深入人心。

金庸笔下的“侠”正如他自己所写: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是对侠客的社会担当和使命意识的高度评价。

▲2022年11月1日,上海,观众在上海图书馆东馆内参观“金庸展”。(图片来自中新社)

“侠”者,无问东西?

但事实上,英雄般的使命意识并不是金庸小说独有的,西方小说中也颇为常见。侠士,通常在英文中被称为“swordsman”(剑客)。清末著名武侠小说《七侠五义》,英文译作“Seven Heroes and Five Gallant”(七位英雄与五位勇士),其中的侠义之士,被称为“chivalrous heroes”(有骑士风度的英雄)或“gallant heroes”(勇敢的英雄)。2017年底到2018年初,英国出版了金庸的《射雕英雄传》英文版第一卷《英雄诞生》,受到了广泛欢迎。可见,对英雄主义的崇拜是东西方对“侠义”精神的共同理解。

此外,金庸小说中常着重描写的牺牲、执着与忠诚等这些人类共同追求的精神在中西方文化中也是共通的,比如郭靖的“憨劲儿”有时就与堂吉诃德跟风车作战精神颇为相似。

正因如此,西方人也能理解金庸作品的核心。法国漫画新闻平台ActuaBD曾指出:“由于金庸的小说非常受欢迎,有时会与法国作家大仲马的作品进行比较。”法国有关电影、动画和音乐的评论和新闻网站Avoir-alire.com评价金庸小说:“高尚的灵魂,古老的英雄,卑鄙和奸诈之徒,骑士精神,奇幻的武术,英雄史诗般的战斗……所有武侠小说的精髓都凝聚在此。”

中国人对于“侠”有着深厚的情感,并相信“侠”的精神可以超越文化边界。西方文化中的亚瑟王的圆桌骑士、罗宾汉式的绿林英雄,以及当今大受欢迎的漫威超级英雄,都与“侠”有着紧密的联系。西方文学和影视作品传入中国后,也常常被冠以“侠”的称号,比如《三个火枪手》变成了《侠隐记》,《巴黎圣母院》变成了《钟楼驼侠》,《彼得·潘》变成了《小飞侠》……

金庸虽已离世,但他的精神永远存在,因为他将一个多姿多彩的武侠世界留给了身后所有怀有“武侠梦”的读者,他所倡导的侠义精神将永远与广袤的江湖同在。(完)

综合中新社、中国日报网、光明日报等

责任编辑:阿拓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