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数千年建都史的西安,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长安”,历史积淀十分厚重。从天坛到颐和园的昆明湖,明清北京城里也有很多“长安”的元素。
前段时间,故宫的火爆,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西安,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也因为火爆冲上“热搜”。西安,这座拥有数千年建都史,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长安”的古城,历史积淀十分厚重。如今,行走在西安街头,地铁报站里也会有“安定门”、“朝阳门”、“钟楼”、“和平门”等站名。因为西安曾是汉代、隋唐的都城,它的建筑和布局为后代都城的建设提供了参照,明清北京城里也有很多“长安”的元素。
▲西安圜丘(图片来自北京晚报)
▲西安古城墙之永宁门(图片来自北京晚报)
西安有座“天坛”
北京的天坛如今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每一个到北京来的游客必打卡的景点。在西安,如今也保存着一座隋唐时期的天坛。其实,“天坛”的叫法在古代并没有,历代王朝对于昊天上帝的祭祀,都是在“圜丘”。因此,西安的这座“天坛”其正规的叫法也是“圜丘”。北京天坛按照使用功能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其北侧祈年殿所在地为“祈谷坛”,在明初这里曾经作为天地合祀的天地坛大祀殿所在地。嘉靖年间天地分祀,大祀殿被改建为明堂大享殿,在其南侧增建了新的圜丘坛,此后祭祀昊天上帝的场所便在圜丘坛。
西安的“天坛”,如今位于陕西师范大学的南侧,其西北900余米为唐代长安城正南门——明德门的遗址。天坛与明德门的位置关系,和北京天坛与正阳门的位置关系如出一辙,“南郊祀天”礼制的传承可见一斑。
圜丘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年(590年),唐代一直沿用,先后使用了300多年。隋唐两朝历代帝王都曾在此主持祭祀活动。唐亡后的千余年时间里,这座圜丘也渐渐淡出了大众的视野,逐渐沦为一个荒草丛生的黄土台,直到1999年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再度发掘,展露出真容。如今的坛台残高约8米,但仍然比北京天坛公园内的圜丘坛要高出2米有余。北京天坛公园内的圜丘坛在东南西北四面各设有一座台阶,即“陛”,而西安的圜丘则有十二陛,以表示一年的十二个月,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以及天干地支中的十二地支。而且这十二陛也是用地支来命名的,朝向正南的台阶被称之为“午陛”,相较于其余十一陛要更宽一些,是皇帝祭天时专用。
除去这座圜丘以外,当年的长安城里,坛庙建筑还是比较齐全的。如皇帝祭祖的太庙、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社稷坛等。唐代皇帝尊奉老子为自己的先祖,因此在长安城的太宁坊内有专门奉祀老子的太清宫,这座宫殿兼有道观和太庙的双重功能。随着时代的变迁,上述建筑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昆明湖的名称源自西安
颐和园是北京的另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园中的湖山胜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杭州西湖和孤山。颐和园的山水分别名为万寿山和昆明湖。昆明湖在明代被称为“西湖”,以其在京城的西部而得名,它还有另一个名字叫“瓮山泊”。乾隆时,因为给太后祝寿和操练水军为由,对瓮山和西湖加以展拓,使得原本不大的水域形成了今日的规模。乾隆皇帝依据汉武帝开凿昆明池的故事,将湖命名为昆明湖。
说起昆明池,其地点就在今西安西南郊,近傍沣河,其所处位置在秦汉时期为上林苑属地。
上林苑是秦汉时期的皇家禁苑,其功能主要是供帝王休闲娱乐以及狩猎所用,颇有些类似北京城的南苑。但无论是从占地面积还是建筑规模,上林苑要数倍于南苑。尤其是汉武帝时期,对上林苑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鼎盛时期的上林苑,以汉长安城为中心,向东南、西南分别辐射出两条线,其东南可达灞河一线,西南则到今终南镇一带,南侧则以终南山北麓为界,整体上形成一片扇面形区域,其范围内修筑有大量的离宫别馆、亭台楼阁,并有大面积的植物和原始森林,其间则圈养着各种珍禽异兽。
在上林苑的广袤区域中,开凿有很多水池。昆明池便是其中规模较大的一座。据史料记载,该池开凿于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最早的功能是为了操练水军。据说汉武帝征讨南方诸部落时于昆明国的滇池受阻,因此在长安的西南郊便仿照滇池开凿了昆明池。乾隆皇帝为昆明湖命名所依据的正是这一历史事件。
当年汉武帝借用了牛郎织女的传说,在昆明池北侧河流的两侧,分别放置了两个石人,“昆明池中有二石人,立牵牛、织女于池之东西,以象天河”。其中石婆(织女)位于河流西侧,石爷(牛郎)则在河流东侧,两座石雕存留至今。
无独有偶,乾隆皇帝在营建清漪园(颐和园前身)时,也在昆明湖的东南安置了一座铜牛,西北则设置了耕织图景区,两处景致隔湖相望,与汉武帝的昆明池如出一辙。
紫禁城内曾有未央宫
未央宫是西汉王朝兴建的第二座皇宫,刘邦刚刚定都长安后,居住在秦朝的兴乐宫中,他用一年的时间对兴乐宫完成了改造,并将其更名为长乐宫。不久,萧何便开始主持营建全新的宫殿——未央宫。
修造未央宫的过程中还有段小插曲,当刘邦平定韩王信的叛乱,返回长安时,看到正在修筑中的未央宫过于宏伟,便生气地质问萧何:“如今天下经过多年的战乱,并且成败还没有最终揭晓,怎么能如此铺张修造宫室呢?”萧何则回复道:“正是因为天下还没有安定,所以才要趁着这个机会修筑宫室啊!天子以四海为家,宫殿如果不够壮丽恢弘,就不足以显示天子的尊贵和威严,而且这么做的目的,也是为了不让后世的宫室能够超越。”刘邦闻言自然暗自窃喜,也就不再追责了。
刘邦在世时未央宫并没有全部竣工,直到他的儿子惠帝在位时才正式完工,并将未央宫确立为皇帝专用的宫殿,而东侧的长乐宫则作为皇太后寝居之所。建成后的未央宫平面接近正方形,其东西2250米,南北2150米,总面积接近500万平方米。而北京紫禁城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总占地面积约为72万平方米,也就是说未央宫的总面积是紫禁城的近7倍。两座皇宫中规模最为宏大的主体建筑相比较,未央宫前殿建筑群中的中央大殿基址面积为8280平方米,紫禁城太和殿的建筑面积则为2377平方米。萧何所谓的“非壮丽无以重威”可见一斑。如今,未央宫内除了前殿遗址,还有皇后居住的椒房殿遗址、少府遗址以及中央官署遗址等。
明代,紫禁城内曾有一座以“未央宫”命名的宫殿,这就是如今西六宫的太极殿。明初,未央宫是西六宫之一。嘉靖年间未央宫更名为启祥宫,因为嘉靖皇帝的父亲兴献王朱祐杬即出生于此宫。这位王爷虽然没有做过皇帝,但在嘉靖皇帝的一再坚持下,被尊奉为睿宗献皇帝,最终配享太庙。
汉长陵不同于明长陵
西安地铁14号线东起贺韶,西至咸阳国际机场,是西安市北部地区的一条东西向大动脉,这条线路中有一站为“长陵”站。在北京昌平区境内也有一座长陵,不过这两座长陵无论是修造年代、建筑规模和样式以及墓主人都是完全不同的。北京长陵修筑于明初,是永乐皇帝朱棣的陵寝,而西安的这座长陵修建年代则要早了1600多年,它是西汉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的陵寝。
汉代的陵园规制和明代有很大出入,汉长陵的原有规模和明长陵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首先,汉陵是帝后同陵不同茔,高祖刘邦的坟冢在西,吕后在东;而明长陵则是帝后合葬,甚至在宝城下的地宫里可能还安置有殉葬嫔妃。其次汉长陵除了坟冢所在的陵园之外,还专门有一座“寝园”,园内设置有寝殿、便殿,这两座殿宇内安置有死者的神牌以及生前的衣冠。也就是说,汉代,“陵”和“寝”是按照前朝后寝的制度予以分开。除此之外还建有举行祭祀活动的“庙”,祭祀活动也模拟了帝王生前所举办的朝会。明代则废除了这一系列繁琐而形式化的礼仪环节,把汉代的三种功能合而为一,一座前方后圆的陵寝中,既有祭祀活动用的祾恩殿,也有安葬皇帝的宝城和地宫,汉代的“寝园”,则最终被废除了。
汉长陵北侧,当年还有一座“长陵邑”,西汉有在陵旁设置陵邑的惯例,这个惯例一直延续到汉元帝时废止,算起来一共有高祖长陵邑、惠帝安陵邑、文帝霸陵邑、景帝阳陵邑、武帝茂陵邑、昭帝平陵邑和宣帝杜陵邑。相比汉代的陵邑,明代的陵寝附属建筑只有神宫监和祠祭署这类机构了。这些机构明亡后逐渐沦为村落,如今十三陵地区的康陵村、永陵村、德陵村等,便都是原来的神宫监所在地。
明代西安城墙也有安定门
很多来西安的朋友都会登上城墙,或是沿着城墙走上一段,或是租用一辆专用单车绕着城墙骑行一圈。西安城墙现有城门18座,细心的游客会发现,在西安也有安定门、朝阳门、和平门、建国门这四个和北京一样的城门名字,但是这些城门的造型都不太一样,这又是怎么回事?
先来说说北京的这四座城门,这里面只有安定门和朝阳门属于明清北京城内城的九座城门,和平门和建国门则是清亡后陆续在原来城墙上开“豁口”而建成。如今西安的这四座城门中,安定门是原来西安府的城门,建有宏伟的城楼和箭楼,中间以瓮城连接。朝阳门、和平门、建国门则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开辟的。
这18座城门中,明清时只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其中安定门是西门,南门为永宁门,北门为安远门,东门则是长乐门。四座城门都修造有城楼、箭楼和瓮城,永宁门还建有一座闸楼。如今除了安远门的城门毁于战火外,其余城门均保存完好。
永宁门和安定门是唐代就开始使用的城门,两座门分别为当年长安城皇城的安上门和顺义门。五代时期,佑国军节度使韩建镇守长安时,保留了原有的皇城作为“新城”,原有皇城的多数城门被封堵和改造。明代扩建西安府城时,原有皇城的城门只有安上门和顺义门保留下来。长乐门和安远门,则都是明代扩出来的城墙上新筑的城门。
其他几座城门基本上都是民国后为了便于往来交通而开设,有些以“勤、俭、仁、德”来命名,如尚勤门、尚俭门、尚德门、尚仁门(今称解放门)等,有些则是为了纪念历史上著名人物,如中山门、玉祥门、勿幕门(纪念辛亥革命中牺牲的陕西籍烈士井勿幕)等。(完)(原标题:明清北京的“长安”元素)
作者/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