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艺术馆举办的展览《人间天堂:中国江南珍宝展》上,有三件相互关联密切的展品,正在共同讲述一个跨越中西的故事。
在正在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艺术馆举办的展览《人间天堂:中国江南珍宝展》上,有三件相互关联密切的展品:一件是克利夫兰的馆藏文物、传南宋画家梁楷所做《蚕织图》;一件是来自于德国明斯特漆艺博物馆的制作于清代的《耕织图》漆屏;最后一件则是来自于大英博物馆的,由德国版画家约翰·朱恩(John June)于1775年创作的《耕织图》版画。这三件作品,共同讲述了一个跨越中西的故事。
▲本文图片皆来自中国日报
《耕织图》,顾名思义,是体现农家耕作纺织场景的图画,目前认为,最早的《耕织图》为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画家楼璹所作,因图画中传达出的重农桑的讯息,得到了南宋朝以及后世历代帝王的推崇和嘉许。(值得一提的是,在宋徽宗和钦宗父子二人被金朝俘虏,宋朝被迫于1127年南迁定都于临安(今杭州)的形势下,南宋统治者对发展江南和树立勤政爱民的形象,都有着迫切的需求。)
克利夫兰艺术馆的《蚕织图》,创作于13世纪初,被认为是已不传世的楼璹《耕织图》的众多摹本之一。事实上,在此后的600年间,《耕织图》这个题材被广泛用于艺术和手工艺品的创作中,后者包括瓷器漆器纺织品和版画。
据展览的策展人史明理(Clarissa von Spee)说,当这些图像于17、18世纪传入欧洲后,在欧洲宫廷,尤其是法国宫廷中,引发了热烈的关于"农业是否应成为国本"的讨论。
"在法国皇帝看来,中国毫无疑问是一个治理得非常好的国度,"史明理说。
这种信号也被欧洲的普罗大众接收到了,而这要感谢版画这一有效的传播途径。展览中约翰·朱恩(John June)的《耕织图》纸上蚀刻版画,是根据同时代的德国画家奥古斯丁·赫克尔(Augustin Heckel)的绘画创作的,而赫克尔的作品则是基于来自于中国的《耕织图》。如果中国的皇帝们知道这件事,应该会感到颇为欣喜吧!
事实上,《耕织图》中所描绘的场景,几乎全部都是非常真实的,这也让它们的价值远超过一般意义上的"传宣画"和"政治宣言"。江南,因其位于长江以南的优越地理位置,在过去2000年的中国历史中曾经数次成为躲避中国北方战乱的人们的避难所。这些移民,带着他们自己的信仰习俗和文化,与本地人原住民一起将江南发展成为中国最富庶肥沃的土地、"鱼米之乡"和纺织工业的中心。
"当西方人看到这些关于耕织、寺庙、宝塔和美丽女人以及孩子们的图像时,他们并不知道这些都来自江南。相反,对他们而言,这就是中国,"史明理说。
"从这个意义上讲,江南对于西方世界认识中国所起到的作用,是远远超越它的地域性的。"(完)(原标题:《耕织图》 —— 西方人眼中的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