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宋韵文化在兰溪商埠中最具标识性的表征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通”,包括三方面的含义,可以谓之兰溪商埠文化里的“宋韵三通”。
千年宋韵文化在兰溪商埠中最具标识性的表征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通”,包括三方面的含义,可以谓之兰溪商埠文化里的“宋韵三通”。
▲浙江兰溪迎龙舟赛百舸争流场面壮阔。中新网钟成摄
首先是交通。兰溪地处三江之汇,自古以来就有“六水之腰”“七省通衢”之称,是客观存在的地理特征。在唐代,可以在兰溪的水路上随戴叔伦唱一曲棹歌,在那小船上看那“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也可以随杜牧一起看“兰溪春尽碧泱泱”,一起嗅那“映水兰花雨发香”。此时的兰溪水道可以称之为“唐诗之路”——水上诗路。但真正作为商贸往来,交通要道的兰溪水道,最终形塑了兰溪商埠意义上的水道,则还要到宋代才形成。宋代开始建立发达的水陆交通运输网,京杭大运河充分发挥沟通连接的作用,杭州也因此形成了“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的商贸发达的大都市。兰江上行可达浙中西部,下行可达梅城、富阳,过杭州三堡进入京杭大运河,由此与全国的水运联系在了一起。北宋诗人杨时有《过兰溪》一诗:“纷纷朝市竞秋毫,江上霜风正怒号。不问杨阑与彭浪,翩然东下日千艘。”描绘了兰溪商贸集市热闹繁荣的景象。虽然江上霜风怒号,但挡不住人们“纷纷朝市”的热情,蓬勃的商业活力蕴含在这“日千艘”的东下商船上。舟桅林立,千帆竞进,这是水路交通便利所带来的朝气蓬勃的商业气象,也因此兰溪作为商埠意义上的水上交通要道地位得以确立。
其次是贯通。“变则通,通则久”的商业理念成就了兰溪商埠文化的融会贯通。“融会贯通”出自宋代朱熹的《朱子全书》,“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意思是说,把多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融合贯穿起来,从而得到全面透彻的领悟。商埠文化得以形成的重要理念就是兰溪人善于变通,能够对传统的商业文化观念进行融合贯穿,并通过实践和领悟,形成兼容并包、融会贯通的兰溪商埠文化新观念。儒家传统的商贸观念是“重农抑商”,而徽商则把“寄命于商”奉为圭臬。兰溪因为地理位置的优势,是徽商聚集的地方,徽商的“寄命于商”在兰溪贯通、变通后,开启了“经商亦为本业”的风气。并成为兰溪商埠文化的内生动力。“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兰溪医家观念,便是“经商亦是本业”的职业理念和职业追求在兰溪医药文化中的贯通和转化。
最后是融通。融通包含着因情感沟通融洽而形成的良好的氛围。兰溪商埠的这种商业文化基因是在融洽的时代环境浸润下逐渐形成的。南宋诗人杨万里路过兰溪,写下了《宿兰溪水驿前三首》,其中有“人争趋夜市,月自浴秋江”诗句。从“人争趋夜市”的场景描述我们可以想见背后那繁荣热闹的夜经济场面,另外一个“趋”字,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这种消费需求背后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水驿周边商业经济的繁荣是人们共同追求的结果,发展夜间经济也是民心所向,所以才会有“争趋”而往的局面。这在动辄就实行宵禁的后世,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宽容与开放,这与宋代对民间经济的引导和对百姓管理政策的舒缓有密切关系。这也正是兰溪这座商埠之城能够形成于北宋,发展于南宋的根本原因。因而从兰溪商埠的发展可以看出,最厚重的宋代商业文化特质是宋代统治者所营造的宽松的时代氛围和经济环境,激发了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得每一位生活于其中的人都积极投身于时代的洪流中,成为了兰溪商埠经济、商埠文化的缔造者和享有者。激发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引导人民积极投身于创造美好生活的环境中,置身其中,又乐在其中,这也可以说是兰溪商埠里的最宋韵气质。
当下,在千年文化基因赋能和转化利用的背景下,应该将兰溪商埠文化的“宋韵三通”特质发扬光大,助力兰溪共同富裕示范县域样板地建设,推动社会发展。(完)(原标题:兰溪商埠“通” 宋韵千古情)
作者/房瑞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