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一颗中国心,最爱是唐诗

来源:华西都市报 1701849053000

“我跟老舍是共通的。这也是为什么我很欣赏他。我,一个法国人,和一个中国的满族人有共通性,很奇妙,不是吗?”

三次来成都,三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再次来蓉参加文学活动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让-马里·居斯塔夫·勒克莱齐奥,与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畅聊他的文学之路以及成都之旅。

  ▲让-马里·居斯塔夫·勒克莱齐奥接受封面新闻独家专访。(图片来自《华西都市报》)

携妻抵蓉收到熊猫很开心

“这个念喵吗?哦,念猫,熊猫一词由两种动物组成,一种是猫cat,另一种是……”12月4日晚,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让-马里·居斯塔夫·勒克莱齐奥与夫人杰米娅·勒克莱齐奥抵达成都,参加杨升庵文学奖颁奖典礼暨首届成都国际文学月开幕式。接到封面新闻记者送上的大熊猫玩偶时,这位身材高大,精神矍铄的83岁老人愉快地打开了话匣子。

“这是我第三次来成都。首次来旅游,当时坐的是火车,那是十五六年前。第二次是几年前来成都,参加了一所大学的活动。”那一次来成都,勒克莱齐奥还与作家阿来有过交流,讨论过很多关于文学创作以及其他方面的问题。“在成都这个地方,首先,有很多不同的文化传统在这里交汇。此外,这里有很多不同的民族,在各个民族的交汇下,文学气息很浓。”

  ▲让-马里·居斯塔夫·勒克莱齐奥收到封面新闻记者赠送的熊猫。(图片来自《华西都市报》)

勒克莱齐奥本人跟中国作家的交流很多,他在南京大学任客座教授十多年,每年都会来上几个月的课。“我有法国和毛里求斯双国籍,有一点像法国的少数民族作家。在中国这种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我觉得环境很好,我有一种感觉,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法国的少数民族老师。”

  ▲让-马里·居斯塔夫·勒克莱齐奥为读者签名。(图片来自《华西都市报》)

在杜甫草堂感受到文学的在场

勒克莱齐奥有着一颗中国心,他曾说,在中国文学作品中,他最愿意向读者推荐的是包括李白、杜甫作品在内的唐诗以及曹雪芹的《红楼梦》。他回忆:“我几年前曾经来过成都杜甫草堂,对那里印象深刻,非常期待这一次的成都之行。”

2022年,勒克莱齐奥与北京大学教授董强共同创作了《唐诗之路》一书,并在法国成为畅销书,荣获法国2021年首届吉·贝杜埃尔奖。在他看来,唐诗是人类文学创作史上的巅峰;在他的笔端,唐诗的意境深远悠长,如同书名“奔流不息的诗歌之河”。

那一次来成都,勒克莱齐奥有了别样的感受:“在杜甫草堂,我能够感受到文学的在场,虽然那个地方是后来重建的,不是真正的唐代,但是我感觉到了文学的在场,感觉到当时人们生活的痕迹。”

对话

12月5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专访了勒克莱齐奥,谈文学,谈诗歌,还聊了聊他的“老友”老舍。

“十几岁读《西游记》,不恐怖,很幽默”

封面新闻:您20多岁的时候就想来中国,申请来中国的项目,为什么对中国这么感兴趣?

勒克莱齐奥:很小的时候我就对中国的文化很熟悉了,特别是那些传奇,比如吴承恩的《西游记》。我小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些书了。所以我对中国文化中的那一些幻想、想象和幽默,都很熟悉。对我来说这些想象天马行空,我非常喜欢。有的欧洲儿童作品实际上非常恐怖,但《西游记》一点也不恐怖,而且很幽默。一条龙可以变成一匹马,帮助和尚取经,这诠释了中国传奇的世界,非常吸引我。

封面新闻:您大概什么年纪开始接触这类中国作品?

勒克莱齐奥:差不多十岁左右吧,是英文的翻译版本。我爸爸在英国给我买的,他希望我能学好英文,能说能写。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对中国感兴趣了。

封面新闻:另一位法国作家安妮·阿尔诺去年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您对法国文学的未来怎么看?

勒克莱齐奥:法国文学和中国文学一样,都有多样化的特点。安妮·埃尔诺的作品设定于一个小地方,贫穷的父母、他们所居住的乡村等等,很具体的一种文学,很现实主义。可能我没有办法写这样的作品,但是我很欣赏她的作品。

“喜欢老舍,是因为我们有共通性”

封面新闻:您写了一本《唐诗之路》,为什么会写这本书?

勒克莱齐奥:这是我与北京大学教授董强一起合作的。他是一名很好的学者,而且书法也写得很好。这是一个很大胆也很让人惊讶的作品,因为我不懂中文,所以我需要倚靠翻译。我非常信任董强教授的翻译,他翻译的诗歌非常贴合原作。

实际上写作这样的作品,还是很困难的。

我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想尝试学习中文,但是学好中文有个先决条件是在中国居住,我当时没有机会到中国来。我曾去泰国住了一段时间,很可惜,对于中文的学习没有帮助。我也曾经在美国呆了一段时间,那里有很多中文的课程,但是好像对我来说也没有什么大用处。我能说法语、英语和一点西班牙语,没有学会中文。

封面新闻:为什么您很喜欢老舍?

勒克莱齐奥:我觉得我们两个是同一个世界的人。他是满族,他当时生活在一个从强势文化走向衰落的时代。我也是,我的生活里,一边是英国的世界,一边是逐渐消失的毛里求斯文化。我一方面生活在过去的世界,一方面又很欣赏如今的世界。我觉得在这一点上,我跟老舍是共通的。这也是为什么我很欣赏他。我,一个法国人,和一个中国的满族人有共通性,很奇妙,不是吗?

“我是一个老派的人,喜欢手写的感觉”

封面新闻:您在南京大学教了很多年课了,有很多的学生喜欢你。他们说选中了您的课就像是中了彩票。您中过彩票吗?为什么学生那么喜欢你。

勒克莱齐奥:没有中过。其实,我在这些学生身上也学到了很多的东西。那我的学生们并不只是学文学的,他们有学经济的学理科的,学什么的都有,他们带给了我很多新的内容,新的想法,新的观念。我很喜欢我的学生们。

封面新闻:您说过喜欢用纸笔手写来进行创作,现在是用手写还是用电脑?

勒克莱齐奥:两种都用。对于我来说,我是一个老派的人,喜欢手写的感觉。但是对于我的出版商来说,他们可不想接受手写版。所以我会把内容输入电脑再交给他们。

人物名片

让-马里·居斯塔夫·勒克莱齐奥,出生于1940年,是20世纪后半期法国文坛独树一帜的代表人物,与莫迪亚诺、佩雷克并称为“法兰西三星”。现已出版小说、随笔、翻译等作品五十余部。1963年,他的首部作品获雷诺多文学奖;1980年获得保罗·莫朗文学奖;1994年被法国《读书》杂志评为“当代最伟大的法语作家”;200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有《诉讼笔录》《战争》《流浪的星星》《饥饿间奏曲》等。(完)(原标题:让-马里·居斯塔夫·勒克莱齐奥:一颗中国心,最爱是唐诗

记者/闫雯雯 张杰 吴德玉

责任编辑:向光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