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九,古人的冬日“乐活指南”

来源: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1703212152927

“九九数尽,寒尽春归。”苦寒时节,人们很想把无趣过成有趣,把难受变成享受。

北京时间12月22日11时27分将迎来冬至节气。“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这是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

中国民间有数九的习俗,即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数“九九”八十一天。“九九数尽,寒尽春归”,“出九”时已是春暖花开时节。

  ▲12月21日,冬至日临近,北京颐和园十七孔桥现“金光穿洞”景观。(图片来自中新社)

歌九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首“数九歌”,是许多人的童年记忆。

中国农业博物馆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副主任唐志强介绍,由于中国气候差异较大,所以“数九歌”版本众多,其中大家耳熟能详的是华北版本的“数九歌”。在这个版本中,从一九到六九,都是两个两个数,从七九开始一个一个数,因为回暖节奏快了,气温开始“转正”了,眼前的物候“看点”也多了。

关于“数九”习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梁朝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到现在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据专家考证,中国至迟从北宋开始,“数九”的习俗便已风靡。

这81天,统称“数九寒天”。整天数日子,必是苦日子。苦寒时节,人们希望以这种雅致和闲适的方式,捱过漫长的冬季。很想把无趣过成有趣,把难受变成享受。

画九

只是“数九”,可能还不足以打发漫长的冬日,于是中国古人又发明了“画九”,也称“九九消寒图”,简单来讲就是用图画的方法来“数九”。

  ▲北京一社区居民绘制“九九消寒图”。(中新社资料图片)

明朝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描述“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意思是,冬至的时候画一枝梅花,共八十一个花瓣,都是素白瓣或虚空瓣,每日用红色涂描一瓣,到出九日涂完后,就是一枝鲜艳的红梅花了。

“大寒须守火,无事不出门”,在寂寞的自处中,人们才有一份气定神闲的状态。熬冬盼春,玩出一番盎然雅兴,也算是一种消闲方式。

写九

除了“歌九”“画九”以外,古代也有人取9个九划的字组成一句,以描红的方式,每日描上一笔,描完9个字就是寒尽春回的日子了。这种以文字为主的“九九消寒图”即为“写九”。

  ▲悬挂在养心殿的清道光皇帝御笔“九九消寒图”。(图片来自故宫博物院网站)

比较常见的句子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风)”等。据说这是清代道光年间才有的九九消寒句,历史并不悠久。

《清稗类钞》记载:“宣宗御制词,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二句,句各九言,言各九画,其后双钩之,装潢成幅,曰《九九销寒图》。题‘管城春色’四字于其端。南书房翰林日以阴晴风雪注之,自冬至始,日填一画,凡八十一日而毕事。”

明清两代“画九”“写九”的习俗在士绅阶层中颇为时尚,使“数九”反映的暖长寒消之气候更加形象化。

这是一个天寒地冻的时节,也是一个遥望春天的时节。“九尽桃花开”,数着数着,温暖的春天就要来临。(完)

综合新华社、人民日报海外版、“华舆”客户端等

责任编辑:向光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